科金社2025年08月11日 19:13消息,创新药赛道爆发,机构密集调研,资金加速布局,13只潜力股脱颖而出,引领行业新风向。
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创新药产业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曾经被视为医药产业短板的创新药,如今已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代谢性疾病、抗肿瘤等关键治疗领域,国产创新药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药获批、临床数据亮眼、国际化步伐加快,硬核实力全面爆发。有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意味着本土研发能力正迎来深度觉醒与系统性突破。
今年以来,A股市场对创新药板块的关注热度持续升温。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短期业绩,而是更加聚焦于企业的研发管线、临床进展和全球化潜力。越来越多的药企主动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研发动态,透明度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市场的信心。这种由“讲故事”向“看实绩”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医药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的License-out(授权引出)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一举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单笔超10亿美元的“大单”高达16笔,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国际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认可,更说明我国已从技术引进国逐步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其中,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至多12款创新药的联合开发协议,首付款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高达120亿美元;石药集团则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全球独家授权给Madrigal Pharmaceuticals,总对价最高可达20.75亿美元。这两笔重磅交易,堪称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里程碑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易的背后,不再只是单一产品的“卖身”,而是基于全球权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这意味着中国药企已具备与国际巨头平等对话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中国智造”,现在则是“中国原创”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种从“代工思维”向“主导思维”的跃迁,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最深刻的体现。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步伐正在“加速跑”。据医药魔方数据,我国创新药BD交易在全球占比从2015年的10.8%攀升至2024年的30.6%,而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47%,截至8月8日更是突破52.5%。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跃升,更代表着全球医药研发格局正在重塑。中国不再只是全球供应链的一环,而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市场规模方面,弗若斯特沙利文及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达679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2027年有望达到1.12万亿元。与此同时,创新药在中国药品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也将从2022年的41%提升至2027年的51%。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创新药将正式成为我国药品市场的“主力军”,而非边缘补充。
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也日益深入。在81家涉及创新药业务的上市公司中,2022年至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连续三年超千亿元,占营收比重稳定在14%以上,显著高于医药生物行业平均水平。九洲药业、药石科技等企业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已超70%,显示出强劲的全球化运营能力。这表明,中国的CX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和创新药企正在形成“双轮驱动”的出海格局。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药研发依然是“九死一生”的高风险事业。其“高投入、长周期、高失败率”的特点决定了唯有长期主义才能胜出。过去许多企业因畏惧风险而选择仿制药赛道,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但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赋能下,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空前。2024年新纳入医保目录的91个药品中,有33个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审批与医保衔接效率大幅提升。创新药从上市到进医保的时间由过去的平均5年缩短至1年左右,约80%可在上市两年内纳入医保。这不仅加快了患者用药可及性,也极大提升了企业回本速度,形成了“研发—上市—报销—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监管审批也在提速。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43款创新药,同比增长59%,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抗肿瘤药物占18款,占比超四成。这背后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的结果,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给予“绿色通道”支持的决心。
资本市场的支持同样关键。2015年至2024年,我国创新药领域一、二级市场融资总额超1.23万亿元,为产业腾飞提供了强大动能。科创板设立第五套上市标准,让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也能登陆资本市场,神州细胞、艾力斯等企业已实现盈利转身,验证了“先投入、后回报”的可行性。
研发投入的强度变化尤为显著。2024年,医药生物行业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是2015年的5倍以上;研发强度从2.7%提升至5.83%。而在81家创新药公司中,研发投入由2015年的88亿元增至2024年的578亿元,研发强度更是从3.29%跃升至8.04%。微芯生物、神州细胞、泰恩康等27家公司2023年及2024年研发强度持续超过20%,展现出极强的创新定力。
今年以来,投资者对创新药的热情集中释放。截至8月8日,投资者互动平台中涉及“创新药”的问答超过2000条,相关上市公司披露研发进展的数量创2020年以来新高。数据宝梳理发现,近70家医药企业公布了在研管线进展,覆盖基础代谢病、免疫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心脑血管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
贝达药业宣布其创新药泰瑞西利于2025年6月30日获批,商业化进程正式启动;润都股份的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已完成Ⅲb期临床并提交上市申请;振东制药在抗肿瘤和皮肤科领域布局多款新药;广生堂乙肝创新药GST-HG141进入III期临床,联合疗法也获临床试验批准。这些进展虽处于不同阶段,但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药企的研发正从“泛化布局”转向“精准突破”。
泰恩康旗下CKBA软膏在白癜风II期临床试验中揭盲结果理想,安全性与疗效俱佳,计划2025年底前启动III期试验,并拟提交突破性疗法认定申请。凯因科技则聚焦乙肝功能性治愈,布局重组蛋白、单抗、siRNA等多种技术路径,显示出系统性攻关的战略思维。
市场表现上,创新药行情自5月起强势启动。上述披露进展的公司自5月1日以来平均涨幅超50%,舒泰神、昂利康、广生堂涨幅逾250%。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反映出市场对真正具备临床价值和商业化潜力的创新药企的高度认可。当然,也有哈药股份、天士力等企业涨幅滞后甚至下跌,提醒我们:没有扎实研发支撑的概念炒作终将被市场淘汰。
在众多企业中,13家公司脱颖而出,成为机构调研与融资客加仓的“双优生”。它们均在今年获得30家以上机构调研,且融资余额增幅超30%。迈威生物-U最受关注,年内获460余家机构调研,融资客加仓高达260.54%,其Nectin-4 ADC、B7-H3 ADC等管线备受期待。百济神州-U作为全球领先的肿瘤药企,获近400家机构调研,融资加仓超55%,国际化布局成熟,有望在2025年实现扭亏。泰恩康则以170余家机构调研和超150%的融资增幅跻身前列,机构一致预测其2025年净利润增幅有望超50%。
综合来看,中国创新药正处于历史性拐点。政策、资本、人才、市场四重力量交汇,推动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License-out交易频现百亿级大单,说明国际认可度已从“怀疑”转为“信任”;研发强度持续攀升,说明企业战略重心真正转向创新;资本市场热情回归,说明投资逻辑正回归价值本源。
但我们也应警惕泡沫风险。部分企业仍存在“伪创新”倾向,如改剂型、换适应症等低水平重复。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原始靶点发现、核心技术平台和全球临床开发能力之上。未来几年,将是国产创新药的“试金石”时期——谁能持续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谁才能真正站上世界舞台。
当前,中国创新药已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强不强”“快不快”“远不远”的问题。我们正见证一个属于中国原创新药的新时代开启。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