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11日 19:14消息,十四五期间保险业持续提升保障能力,发挥减震器与稳定器作用,助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保险,连接各行各业,关系国计民生,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助力社会公平与和谐。这种系统性的连接,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也是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路径。
2024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25%,2025年6月底的总资产较2020年末增长了68%。“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的风险保障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持续提升,其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日益明显。
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加强
武汉市民卢先生的孩子因被诊断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总费用超过36万元。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的关注。尽管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能够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命希望,但高昂的治疗费用仍让许多家庭面临巨大压力。在医保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仍是社会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医保报销了约13万元,余下的费用对我们仍是不小的负担。”卢先生说,幸好此前为孩子投保了多款商业医疗险产品。初期治疗结束后,卢先生向中国人寿提出理赔申请,一周后便获赔20.76万元。
这是保险业为无数家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个真实写照。2024年,人身保险行业赔付金额达到1.2万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88.08%;财产保险行业赔付支出为1.1万亿元,较2020年上升了57.14%。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覆盖面持续扩大,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行业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优化针对新业态和新市民等群体的保险产品供给,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普惠保险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防灾减损方面,保险业持续强化理赔机制,不断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2021年,针对河南等地的强降雨灾害,保险行业赔付金额达116亿元;2023年,对京津冀等地的强降雨灾害,赔付金额增至126亿元;2024年,面对湖北等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超强台风“摩羯”,保险行业再次赔付110亿元。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保险行业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事后提供经济补偿,也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提前防范风险、减少损失。这种从“事后赔付”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体现了保险业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与专业能力。
为更好应对重大灾害,自去年起,巨灾保险已实现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和最低保障金额翻倍。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全国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了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从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到薄弱环节,从科研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保险正在为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提供着坚实的风险保障。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的油茶园内,油茶树生长茂盛,果实挂满枝头。湖南省康德佳林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石峰表示:“我们为油茶园投保了平安产险在当地创新推出的油茶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今年2月遭遇低温天气后获得了赔偿,有效减少了损失。”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种植模式已难以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而像天气指数保险这样的新型金融工具,能够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风险保障。这种保险产品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未来这类保险产品有望覆盖更多地区和作物类型,进一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扩面、“增品、提标”成为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显著特征。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至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976亿元增至1483.7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的保险保障能力和覆盖范围持续提升,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并稳步推进,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及投保与理赔的精准度不断提高。
当前,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科技创新,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自成立以来累计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约为4.2万亿元,2024年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保障规模预计达到9万亿元;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在31个省区市全面推行,新安责险实施办法已覆盖八大高危行业领域;在稳定内外贸易方面,内贸险共保体已组建成立,自2020年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已超过4.9万亿美元。
作为耐心资本,保险资金还发挥着长期投资优势。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新疆哈密光伏电站……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型工程和项目建设获得了保险资金支持。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保险行业积极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以及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截至2020年末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已从21.68万亿元增长至34.93万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步履不停
上线仅6个多月,已为超过88万辆新能源车提供承保服务,累计保额达8889.5亿元,有效缓解了高赔付风险新能源车的投保难题。今年1月,“车险好投保”平台正式运行,这是对我国首个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的具体落实,也体现了我国车险综合改革持续深化的进程。
车险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消费者车均保费降至2773元,相比改革前下降了21.2%;交强险的保额从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三责险的平均保额也达到252万元,较改革前有了显著提高。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车险保障水平的提升与费用负担的减轻,对消费者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改革不仅增强了保险产品的保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全面、更具性价比的保障选择。
“十四五”期间,在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新“国十条”的基础上,保险业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文,明确建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推动人身保险行业第四套经验生命表的编制工作,旨在提升行业产品定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强化“报行合一”的监管要求,督促保险公司持续降低经营成本;此外,人身保险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方案也已正式落地;在再保险领域,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步伐,助力我国再保险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认为,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监管层对人身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通过将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联动,有助于增强保险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避免因利率波动带来的定价偏差。而第四套生命表的编制,则为未来产品设计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撑,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报行合一”的落实,有助于遏制行业内的不规范行为,推动形成更加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个人营销体制的改革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正朝着更加开放、专业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专家认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促使保险公司实现规范化运作、差异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在增强行业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继续统筹推进风险防范、强化监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经济中的减震作用和社会稳定功能,持续提升保险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局。 我认为,这一表态体现了当前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方向,即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更加注重风险防控与行业发展的平衡。保险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补偿上,更在于为社会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保险业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