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9月20日 03:15消息,金融IT半年报揭晓:市值飙升背后,哪些企业实现盈利突破?深度解析行业趋势与龙头表现。
随着2025年中报季接近尾声,A股市场中一批金融IT领域的代表性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了上半年经营业绩。《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润和软件(300339.SZ)、宇信科技(300674.SZ)、神州信息(000555.SZ)、长亮科技(300348.SZ)、天阳科技(300872.SZ)、高伟达(300465.SZ)、科蓝软件(300663.SZ)、信雅达(600571.SH)、安硕信息(300380.SZ)、南天信息(000948.SZ)等10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整体表现活跃,市值普遍实现不同程度上涨。
尽管多数公司尚未迎来盈利拐点,但市场情绪明显升温。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润和软件以约480亿元的市值位居榜首,远超同行;宇信科技与神州信息分别以177亿元和137亿元位列第二、第三。而科蓝软件、信雅达、南天信息、安硕信息等企业市值仍低于百亿元关口。这一轮市值普涨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跨境支付”“稳定币”“人工智能+金融”等热点概念的高度关注。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当前金融IT板块的整体估值提升,并非完全由基本面驱动,更多源于软科技叙事逻辑的强化。“这些企业本质上属于‘软科技’范畴,技术壁垒虽存在,但行业集中度不高、客户依赖性强,短期内难以形成爆发式增长。市场的热情更多来自对未来场景的想象。”
从财务数据看,行业分化显著。营收方面,南天信息和神州信息分别实现45.66亿元和44.05亿元,同比增长16.76%和7.88%,处于行业前列。安硕信息、信雅达、润和软件营收增速也超过10%。然而,也有三家企业出现负增长:宇信科技下降4.89%,长亮科技下滑5.75%,科蓝软件更是大幅萎缩38.05%。其中,科蓝软件坦言,主动压缩低毛利的人力外包项目导致传统业务收入锐减三成,这是其营收下滑的主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能力的冷热不均。在归母净利润层面,仅宇信科技突破2亿元大关,达2.2亿元,同比增长35.26%;其余盈利企业均未过亿。而亏损阵营中,神州信息以-0.96亿元成为亏损最重者,南天信息、长亮科技、科蓝软件、高伟达亦陷入亏损。值得注意的是,南天信息虽营收居首,但净利润仅为-0.05亿元,反映出“增收不增利”的严峻现实。
毛利率差异进一步揭示了企业竞争力的差距。宇信科技以34.53%领跑,长亮科技与科蓝软件均超30%,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溢价能力。相比之下,信雅达、神州信息、南天信息的毛利率徘徊在9%至15%之间,显示其业务模式仍偏重于人力密集型服务,议价能力较弱。这种结构性差异提醒投资者:不能仅看营收规模,更应穿透到利润质量层面进行判断。
研发投入是衡量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安硕信息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14.14%,位居第一;信雅达、天阳科技、宇信科技均超过10%,显示出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相比之下,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营收的5%,长期来看或将面临产品迭代滞后、市场响应迟缓的风险。毕竟,在AI加速重构金融系统的当下,技术储备决定了未来五年的生存空间。
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股东回报的核心指标,更能反映真实盈利能力。上述10家公司中,仅有宇信科技、安硕信息、高伟达、润和软件、天阳科技五家ROE为正,最高为宇信科技的5.11%。其余五家均为负值,最低达-4.5%,说明部分企业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在消耗资本。这背后既有行业周期性因素,也有管理效率与战略执行的问题。
此外,ESG评级逐渐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润和软件获得AA级评价,为行业最高;天阳科技为A级;宇信科技与长亮科技为BBB级;高伟达仅为B级,其余五家为BB级。这一分布表明,头部企业在环境、社会及治理方面的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而多数中小型企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预见,未来ESG表现或将成为融资成本、机构持仓的重要影响因子。
记者调查发现,应收账款高企已成为制约行业盈利的关键瓶颈。润和软件、神州信息、南天信息的应收账款均超过20亿元,分别为23.17亿元、22.50亿元、21.3亿元,回款压力巨大。长亮科技坦言,其大型项目实施周期普遍在12至24个月,最长可达48个月,导致成本先行投入却无法及时确认收入,造成短期业绩波动。这种“长周期、慢回款”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现金流承压,抗风险能力减弱。
更为棘手的是信用减值问题。神州信息因客户应收款项逾期增加,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准备,直接拖累利润转亏。长亮科技则受信用减值损失及股权激励摊销上升影响,净利润由盈转亏。这类非经营性亏损频发,暴露出行业在客户筛选、合同管理、风控机制上的短板。特别是在银行利差持续收窄、金融机构IT预算趋紧的背景下,客户的付款能力和意愿正在发生变化,这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与客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多金融IT企业将目光投向AI赋能与海外市场。润和软件推出AI智能体产品,已获十余家金融机构采用;宇信科技AI解决方案实现合同落地;天阳科技中标两家银行智能化信贷项目,涵盖八大AI助手模块。不过,目前AI相关收入占比尚低,多数项目仍处于建设阶段,短期内难言贡献利润。
出海被视为破局关键。长亮科技深耕东南亚市场,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累计服务超60家银行,提供数字化核心系统与外汇管理方案;天阳科技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营收同比猛增84.60%;宇信科技自2019年起布局海外,已在多个新兴市场落地全系列产品。科蓝软件则计划推广其“小蓝”数币机器人、手机银行等标准化产品,抢占海外市场先机。
然而,海外市场并非坦途。长亮科技坦言,由于大型项目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海外业务收入存在短期波动,今年上半年营收与毛利率均有所下滑。这也提醒我们:出海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本地化适配、生态构建与长期耐心。尤其在文化差异、监管环境、交付标准各异的背景下,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服务体系,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
总体来看,金融IT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一方面,资本市场因AI、跨境支付等新概念而躁动;另一方面,企业真实盈利能力仍未见明显改善。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回款周期过长、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真正的突围之道,不应止步于讲故事,而应回归技术本质——打造可复用、可扩展、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力,并在全球化竞争中建立品牌信任。
当前的热潮或许会带来阶段性估值修复,但如果缺乏扎实的业绩支撑,概念终将褪色。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热点,不如深入研究企业的现金流结构、客户质量、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等底层逻辑。毕竟,在这个高度专业化且强监管的领域里,时间终将奖励那些真正沉下心来做技术的企业。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