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钢铁行业反内卷或将开启,政策破局在即,静待行业重塑与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华泰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16-2020年及2021年的两轮供给侧优化,分别处于需求上行与下行的不同产业周期,为当前钢铁行业“反内卷”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在行业自发性减产的推动下,国内钢铁行业景气度已于2024年第三季度触底回升。若后续反内卷政策能够有效推动粗钢产量下降,有望进一步改善行业盈利水平,形成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的修复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反内卷政策所处的宏观环境与2021年相似,均处于钢铁表观需求持续走弱的下行周期。回顾2021年供给侧调控的市场路径,钢铁板块行情明显经历了“政策预期交易”和“基本面实质改善”两个阶段。华泰认为,2025年上半年钢铁板块的走势仍将以政策预期为主导,市场正在等待减产政策的实质性落地。当前资本市场已开始提前定价,但真正的盈利拐点仍需看到产量调控的明确信号。
从历史经验看,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度是决定行业景气能否持续的关键。2016-2020年期间,钢铁需求处于上行通道,叠加政策连贯性强,行业吨钢利润长期维持在234至434元的高位区间,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而2021年的“双碳减产”虽短期推高钢价,但由于需求疲软叠加政策执行缺乏持续性,最终导致景气改善昙花一现。这一教训提醒我们,反内卷政策若不能与市场需求节奏相匹配,或难以形成长期支撑。
2024年第三季度,247家重点钢企几乎全面陷入亏损,行业被迫启动自发性减产,成为景气触底的重要标志。这一市场自发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策层面的短期压力,使得反内卷的紧迫性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本矛盾仍未解决,政策介入仍具战略必要性。未来政策是否出台,或将更多取决于国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顶层设计,而非单纯的短期盈利修复需求。
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1月至7月钢铁板块的上涨主要由反内卷政策预期驱动,尚未进入政策落地后的基本面兑现阶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焦煤与铁矿石价格在政策预期升温背景下已出现明显上涨,部分侵蚀了钢厂利润。这种“预期先行、成本反噬”的现象,可能反过来倒逼钢厂联合减产或推动政策加快落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21年也曾出现类似局面,原材料上涨最终削弱了限产带来的利润红利。这一次,市场能否走出不同路径,值得密切关注。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钢铁行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经历了长达约30年的调整期,期间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逐步完成转型。华泰证券指出,中国钢铁行业的调整可能也是一场“持久战”。自2015年供给侧改革启动以来,行业已走过十年,而需求拐点出现在2021年,意味着我们可能正处于转型中期。未来,普钢企业或将逐步从成长逻辑转向价值蓝筹,股息率有望成为估值核心;而特钢企业凭借高附加值产品,仍可能保持成长属性,估值中枢或维持在10-15倍PETTM水平。
笔者认为,钢铁行业的“反内卷”不仅是产能调控问题,更是发展模式的深层变革。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路径已难以为继,行业亟需从“拼产量”转向“拼效率、拼结构、拼技术”。政策的作用不应仅停留在限产层面,更应引导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否则,即便短期利润修复,长期竞争力仍难巩固。此外,当前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利润的侵蚀再次提醒我们:钢铁行业的话语权依然薄弱,产业链定价机制亟待重构。
当然,风险依然存在。国内房地产等终端需求持续疲软,可能进一步压制钢铁消费;同时,海外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措施若加剧,将影响出口市场空间。此外,上游原料若因供给扰动出现价格跳涨,也将再度挤压钢厂利润空间。在多重不确定性下,反内卷政策的出台时机与执行力度,将成为决定行业能否真正走出低谷的关键变量。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