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27日 11:49消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启动三年行动,整治行业低价竞争乱象,推动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近日发布《关于开展农药行业“正风治卷”行动的通知》,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该通知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响应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综合整治内卷”要求,将在全行业启动为期三年的“正风治卷”专项行动,目标直指当前农药行业中长期存在的隐性添加、非法生产、无序竞争等顽疾。
此次行动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节点与目标:到2027年底,力争实现市场秩序明显改善,行业内卷式竞争得到有效遏制,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非法生产行为被根本遏制,企业合规经营意识显著增强。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行业协会对行业乱象的深刻反思,也释放出推动农药产业从“量增”向“质优”转型的强烈信号。
通知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例如,在“严禁隐性成分添加”方面,要求企业建立全流程电子台账、推动供应商“白名单”制度,并鼓励制定隐性成分检测标准。这些措施若能落地,将极大提升产品可追溯性,压缩偷工减料、非法添加的操作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协会将违法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这意味着未来企业的信誉将直接影响其市场准入和融资能力,是一种由软约束转向硬约束的重要机制创新。
在打击非法生产方面,通知提出构建数字化闭环管理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对百草枯、克百威等高风险农药实施全过程监管。这一举措令人耳目一新——技术手段正成为治理行业乱象的新利器。通过区块链实现数据不可篡改,配合物联网实时监控,有望真正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闭环。这不仅是农药行业的进步,也为其他高风险工业品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会设立了专门举报渠道,并承诺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人给予0.5万至5万元奖励。这种“以奖促监”的模式,有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共治,弥补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但从过往经验看,如何保护举报人隐私、避免打击报复,仍是执行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否则,再诱人的奖励也可能因安全顾虑而形同虚设。
针对低价倾销等无序竞争行为,通知强调不得以低于成本价倾销,并鼓励企业通过提升质量和服务增强竞争力。这一条直击行业痛点。近年来,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频繁打“价格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创新型企业反受挤压。长此以往,整个行业陷入“越卷越穷、越穷越卷”的恶性循环。此次明确提出抵制低价竞争,是对健康市场生态的有力捍卫。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正风治卷”虽立意高远,但执行难度不容低估。行业协会不具备执法权,其作用更多体现在协调、引导和推动上。真正要让这些措施落地生根,离不开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特别是对跨区域、隐蔽性强的非法生产窝点,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才能彻底清除。
此外,推动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是完善行业治理体系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部分农药产品标准滞后,杂质限量等指标宽松,客观上为低质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此次提出修订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精草铵膦等大宗产品标准,正是补短板之举。期待相关标准尽快出台,并具备足够的技术前瞻性与国际接轨水平。
总体来看,“正风治卷”行动是中国农药行业发展进入深水改革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仅是整治乱象的“刮骨疗毒”,更是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重构”。三年之期看似漫长,但对于一个年产值超三千亿元、关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产业而言,这场自我革命来得正是时候。
当前日期为{},随着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持续,农药使用进入高峰期,此时启动“正风治卷”行动更具现实紧迫性。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多方合力下,中国农药行业能够真正走出“内卷困局”,迎来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