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12日 09:55消息,险资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将引导长期资金入市,A股有望迎来万亿级增量资金,推动市场稳健发展。
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正式落地。7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新考核指标将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实施。
商业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投资行为对市场稳定性和结构优化具有深远影响。业内人士指出,长周期考核机制的落地,有助于降低险资对市场短期波动的敏感性,从而推动其加大A股投资比例,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持仓策略。同时,险资投资行为的稳定也有望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减少市场波动,优化投资生态。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改革不仅有助于破解“长钱短投”的困局,更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向更加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扩大“长钱”入市规模短期内将为市场带来大规模增量资金,而从长远来看,则有望显著改善市场资金结构,增强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形成价值投资的良好氛围,巩固A股回暖向好的趋势。
实际上,早在2023年10月,财政部就已发布相关通知,尝试将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权重各占50%。这一举措被视为长周期考核机制的雏形。
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为33万亿元,其中实际投资A股的比例约为11%,距离监管允许的25%上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然而,由于此前的考核机制过于注重当年度业绩表现,导致险资在面对权益市场波动时容忍度较低,难以真正践行长期投资理念。
今年1月份,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明确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在此基础上,《通知》进一步细化考核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由“当年度+三年周期”调整为“当年度+三年周期+五年周期”,具体权重分别为30%、50%和20%。这意味着五年期考核首次被纳入官方考核体系,成为长周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基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举意在强化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导向,通过引入五年周期指标,推动保险公司从短期盈利导向转向注重长周期价值创造。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也增强了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广发证券分析称,《通知》对两大核心财务指标进行了系统性重构,三年与五年周期合计权重达70%。这种机制设计将有效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对险资决策的干扰,有利于其发挥长期资金属性,获取更稳健的投资回报,同时也为市场注入更多“压舱石”力量。
此外,《通知》还强调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提升要求,包括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注重稳健经营、增强投资管理能力等,体现出监管层对险资“稳中有进”发展的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推动险资入市的政策组合拳不断加码。根据《实施方案》,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将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预计将带来超过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在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如上调部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50%,并推进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截至目前,三批试点总规模已达2220亿元,其中首批500亿元已全部落地,第二批和第三批正在积极推进中。
南方基金指出,我国“长钱长投”的资金矩阵正加速成型。若以当前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93万亿元为基础,仅增加1%的股票配置比例,即可为市场带来约3500亿元增量资金。加上三批试点资金和新增保费投入,三项政策合力有望为A股带来超万亿元级别的资金流入。
从制度设计角度看,此次考核机制的改革不仅是对保险资金运作逻辑的重塑,更是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一次重要完善。它既回应了市场对长期资金稳定性的需求,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