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9月01日 13:24消息,北京中小学校新学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9月1日,据北京市教委官方发布消息,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校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教学时长不少于8课时,实现对所有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普及。
根据官方介绍,人工智能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AI素养,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习、愿意学习并掌握基础内容。课程涵盖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部分,引导学生从“初步了解人工智能”逐步提升到“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最终实现“创新性应用人工智能”。在项目实践中,学生将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学段将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体验式课程,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在启蒙阶段,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在人机协作中运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意表达与问题解决。同时,在这一阶段注重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增强学生对隐私保护与数字身份的认知,培养他们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我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早期渗透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技术观,也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保持理性与警惕,是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将伦理意识和安全意识融入教学体系,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通过实践体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形成对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及智能系统开发的初步理解。具备基础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并辨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通过典型场景探究和综合实践应用,为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基础。
以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为核心,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技术应用及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数据处理与标注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发智能系统的基本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成各类综合学习任务。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增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在复杂的伦理情境中深入探讨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与伦理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相结合,开展融合式教学,注重课程的一体化设计,避免内容重复和交叉。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对新技术发展的回应,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举措。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现有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一体化设计能够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避免资源浪费和教学效率低下。这种整合方式既符合教育规律,也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