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速空间扩容,领跑加速区,进击深水区,勇探无人区,引领行业创新未来。
8月初,珞博智能将在徐家汇美罗城6层开设其在上海的首家门店,展示并销售搭载MEM多模态情感模型、仿生记忆系统的AI陪伴机器人“Fuzozo芙崽”。
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此前OpenAI与芭比娃娃的制造商达成合作,而珞博智能则致力于打造一款便携、可爱且具备“类人智慧”的AI情感陪伴机器人,真正实现情感陪伴的功能。
敢于进入大厂高度关注的深水蓝海领域,珞博智能在北杨人工智能小镇落地后,展现出推动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雄心。其与“邻居”上海创智学院的气质相得益彰。目前,珞博智能即将迎来多位新邻居,包括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以及新揭牌的模速空间(北杨)。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正逐步形成一个集科研、教育与产业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这种集聚效应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资源与合作机会,也为区域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珞博智能选择在此扎根,既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也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随着更多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入驻,这里有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今年6月,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模速空间”正式宣布新增十个载体。当徐汇区已聚集580家大模型企业、1200家人工智能企业,AI产业规模迈入千亿级阶段,此时将“模速空间”的10个“分号”纳入区域高质量孵化器体系,目标清晰:把已有工作做到极致,把别人无法完成、敢于探索无人区的事情成功实现。
领跑加速区
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快速迭代,平均每三个月就能引发“行业一震”。在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看来,在这场产业“长跑”中,政府应扮演“创新加速者”的角色。不仅要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等创新主体协同推进,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还要完善政策、金融、服务和监管等全要素保障,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我认为,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愈发关键。面对技术更新的高速节奏,仅靠市场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全面突破,需要政府通过系统性支持,为创新提供稳定环境和资源保障。同时,强化多主体协作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这种“政产学研用”联动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技术转化效率,也能增强区域整体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在提供基础“店小二”服务的基础上,徐汇区通过打造更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展现出吸引人工智能企业的独特优势,这也是模速空间实现空间扩展和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
“十个新增载体是相互补充,而非竞争。”徐汇区科委主任张宁表示。 在当前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多个新增载体的协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并非彼此对立,而是通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整体效率,也为未来更多创新项目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点位看,十大载体中的一些重点平台聚焦于高端前沿产业,例如模速空间(北杨)专注于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承接上海创智学院、港科大等机构的外溢项目;而模速空间(环交大)则围绕上海交通大学,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
有的聚焦垂类落地:模速空间(徐家汇)发挥商圈商业场景丰富的优势,关注智能终端等AI领域C端落地产品;模速空间(仪电)借助上海仪电的产业链资源优势,关注“人工智能”“AI+仪器仪表”等特色产业的垂类应用;模速空间(漕开发)以MiniMax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底座,联动米哈游、鹰角、莉莉丝等头部游戏企业,构建“AIGC+轻量化图形渲染+智能硬件落地”的文旅科技生态。
还有的聚焦产业联动:模速空间(美呈大厦)与同在楼内的数链空间形成集聚效应,结合宜山路“智能家居街区”建设,培育一批聚焦C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AI产品;模速空间(枫林科创)重点引进培育“AI+医疗”等交叉领域的创新企业;模速空间(东航滨江)则集聚东航生态链上的AI垂类应用企业。
模速空间(数字谷)、模速空间(数智汇)在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正积极引入大型企业,共同搭建“AI应用场景”孵化器,以吸引更多初创企业入驻,进一步激活区域内的创新活力与产业协同效应。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这类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落地,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成长环境。通过大企业与初创企业的联动,能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促进技术、资源和市场的高效对接。这种模式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索。
“新增载体不仅是扩大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各载体之间形成错位发展和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和产业全链。”张宁表示。 在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一载体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持续增长。通过引入新的载体,不仅能够提升整体规模,更关键的是推动不同载体之间的差异化布局与协同合作。这种错位发展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而融合发展则能促进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链的完善。这样的发展模式,将为人工智能产业注入更多活力,也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个揭牌的模速空间(仪电)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三期计划引入约60家大模型企业。其中,一期位于华鑫慧享城的约3000平方米空间已吸引量子AI、军工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12家企业入驻。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模速空间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区域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布局的前瞻性,也反映出市场对这类创新载体的高度关注。随着更多企业的入驻,这一空间有望成为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的重要平台。不过,如何在后续发展中保持高质量的产业集聚,避免同质化竞争,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华鑫置业主要负责人介绍,模速空间(仪电)的核心是通过“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孵化”的深度协同,成为人工智能垂类创新孵化高地,联动西岸模速空间核心区形成产业集群。
如何联动?“掏心掏肺”拿出各自最好的资源。
当前,上海仪电已建成多个万卡级智能算力集群,为创新企业提供稳定的智能算力供给。仪电在政务服务、社会民生、城市运行等领域丰富的应用场景,都将向人工智能企业开放,提供技术验证和落地机会。7月中旬,仪电旗下飞乐建设就与模速空间(仪电)入驻企业鼓马机器人、球秀科技等对接,在“AI+文旅”领域探索合作。
据悉,模速空间(仪电)正发挥孵化器“创新组织者”作用,落实“模速西岸”同等扶持政策、算力支持服务及其他生态服务资源,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实现模速空间扩容的目标:品牌联动,政策普惠。
进击深水区
“我们一直希望能在模速空间的AI产品体验店,让‘芙崽’接受市场验证。”珞博智能CTO潘雨楠说,6月模速空间(北杨)刚官宣,7月企业就与西岸模速空间达成合作,近期正在勘察店内合适摆放“芙崽”的位置。
“模速经验”的复制推广,旨在解决当下AI企业普遍遇到的挑战:商业落地,尤其是在终端落地,避免“从原理到原理、用概念解释概念”。
“传统商圈要拥抱AI,AI产品落地也需要商业支持,因此许多AI企业希望在徐家汇找到落地场景和未来发展的窗口。”徐家汇商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斌梁表示。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到各个行业,传统商圈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机遇。徐家汇作为上海的核心商圈之一,具备良好的商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AI企业寻求合作与落地的理想选择。这种双向需求的契合,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技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对于AI企业而言,徐家汇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更是拓展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跳板。
上海徐家汇科创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顺介绍,今年6月,公司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盘活国企存量资源,唤醒徐家汇楼宇中的潜力空间。通过引入模速空间(徐家汇),计划打通汇银广场超9000平方米产业空间,预计7月底就将有10余家企业入驻。
大模型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工智能产能过剩、大语言模型进入发展瓶颈期等问题。要突破这些难题,关键在于探索并跑通大模型的商业逻辑,推动其从技术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 我认为,当前大模型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单纯依赖算力和数据的投入已难以持续。只有通过明确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释放大模型的真正潜力。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整个AI生态健康有序前行的重要路径。
张平所在的上海中科闻歌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AI企业,于今年7月正式入驻模速空间(仪电)。自2017年成立以来,公司持续发力人工智能领域,相继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决策智能操作系统DIOS、X-Data天湖数据平台、雅意多语言大模型和优雅多模态视频模型,以及智川X-Agent智能体平台,不断推动通用AI技术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落地。 从企业发展路径来看,中科闻歌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其产品线覆盖了从数据处理到智能决策的多个关键环节,显示出企业在AI生态构建上的战略眼光。同时,入驻模速空间也表明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区域创新资源,借助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这种发展节奏,既符合当前AI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百模大战”之后,国内大模型企业逐渐意识到,如何有效应对价格战带来的冲击,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张平在观察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纯依靠降价已难以持续,企业开始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观点:价格战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用户和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大模型领域,技术壁垒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才是竞争的核心,企业应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和价值创造,而非陷入无休止的价格竞争。
我们选择入驻模速空间(仪电),看中这里汇聚了徐汇、模速空间、上海仪电和漕开发多方资源,能够接触到多元开放的场景,让我们的产品更贴近实际需求,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张平表示。 在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加速的背景下,企业选择入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考量,更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模速空间(仪电)所展现的协同效应,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有助于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种合作模式值得更多企业关注和借鉴。
仪电自身也借助模速空间的“AI+”赋能效应,推动全国首个“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
仪电集团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部负责人介绍,仪电在仪器产品领域拥有质谱、色谱、光谱、电化学、物理光学、在线监测等品类齐全的产品线。近期,仪电正勇探新赛道,研制智析质谱,通过多样化算法提升软件处理复杂谱图能力,全方位提升质谱分析的全流程效能,力争在AI赋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勇探无人区
“芙崽”从最初的200台样机,到如今完成3万台大货的生产,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实现产能提升。然而,将毛茸茸的玩偶外观与机器人的“灵魂”完美结合,同时确保触摸传感器、NFC贴片以及机器人1000多种表情的正常运作,这一过程却耗时两个多月。
潘雨楠说,从芯片设计到毛绒外壳的适配,AI大模型在硬件商业化落地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周围上海创智学院、模速空间(北杨)等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以及产业人才的进驻,企业对于迈过这些坎有了更大的信心。
华泾镇副镇长顾丽花表示,模速空间(北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1.29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已建设完成,目前一期约3000平方米的区域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预计在今年内,一期和二期的空间将相继投入使用。截至今年7月,已有超过50家人工智能企业注册在北杨小镇。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位于北杨小镇的华师大空间人工智能学院将启动建设,预计明年3月迎来首批学生。学院教授谭琨介绍,位于北杨的教学点将聚焦泛时空感知与通感智算、多层级探测与超限智造、跨场景融通与孪生智联等三大核心方向,未来有近500名师生在此教学相长。
与华师大项目侧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不同,港科大位于北杨的项目则更加强调产教融合。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主任杨旸表示,中心即将在北杨建成1.2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并引入港科大首次设立的“AI创业”项目。目前已有70多名学生获得录取通知,他们将于明年9月来沪参与该项目的AI企业实习。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与模速空间(北杨)以及上海创智学院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物理空间上,这几个地点相距都不超过百米;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以及‘AI’在商业落地中的‘无人区’。”杨旸表示。 在我看来,这种近距离的协同不仅体现了区域创新生态的紧密性,也反映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对跨学科、跨机构合作的高度重视。在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深度联动,才能更高效地突破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壁垒,推动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诞生。
7月24日,上海创智学院即将发布其成立以来的首批8项重要成果,涵盖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包括深度认知引擎、情境智能语音交互模型、数字基因、创智无穹——终端本征智能、SiiRL——强化学习开源框架、中国版教育大模型、原子级化学反应基座模型以及本体可重构具身智能。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学院在人工智能、教育科技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的持续探索与突破。这些技术成果的推出,或将为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9月学院成立一周年时,上述项目又将有新的迭代升级。”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创智学院青年教师刘志说,首批成果中每个项目都探访了当前的“无人区”。
早前,西岸模速空间AI产品体验店内经常有穿着创智学院院服的学生前来参观体验。目前,模速空间与创智学院的运营团队建有一个活跃的微信群,每当有重要的行业交流活动或知名专家分享,双方都会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互通。
今年年内,创智学院在校生人数预计将突破500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也将加速推进“高密度、低成本、强互动、快迭代、有温度”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孵化基地。
在此基础上,徐汇区正加快出台《徐汇区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
区领导表示,在聚焦招商引智、打造更多“人工智能+”高价值应用场景的同时,徐汇求贤若渴,将在前端设立“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在后端不断拓展载体空间,承接“模速空间”溢出效应,支持更多年轻人在颠覆性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十家新设立的“模速分号”仅是开端。一个重视创新、汇聚人才、面向未来的城区,已掌握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