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20日 09:29消息,17季度连续亏损,10亿资金不翼而飞,背后真相令人震惊!
再过不到2个月,皇庭国际董事长邱善勤的任期将满。
三年前,邱善勤接任董事长后,高调宣布将皇庭国际转型为半导体企业,并立下2024年实现10亿元营收的“军令状”,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如今,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转型“操盘手”即将交出任期成绩单,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据皇庭国际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净利润预计亏损1.4亿元至2亿元,连续第17个季度陷入亏损,创下公司上市29年来的最长亏损纪录。
更令人担忧的是,亏损局面短期内看不到扭转迹象。公司解释称,亏损主要受融资成本上升及物业合同解除导致收入下降影响。上半年财务费用高达2.94亿元,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压力。
事实上,皇庭国际自2021年一季度以来已连续16个季度亏损,今年第二季度预计仍将亏损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从年度数据看,2020年至2024年五年间,公司累计净亏损达44.44亿元,特别是近两年营收与亏损基本持平,陷入“营收多少、亏损多少”的恶性循环。
作为皇庭国际的核心资产,位于深圳中心地段的皇庭广场依然繁华,但这一现实与公司财务表现形成强烈反差。目前,皇庭广场已被摆上货架,等待出售。
回溯转型之路,皇庭国际确实有过明确的半导体转型战略。2021年8月,公司斥资6097万元收购意发产投基金,间接控制意发功率,正式进军半导体行业。
2022年6月,皇庭国际完成对意发功率的控股,并在当年9月完成董事会换届。邱善勤“空降”担任董事长,史立功任总裁,刘海波任执行总裁,原实控人郑康豪退居名誉董事长。
彼时,皇庭国际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以高学历、专业化著称,9位董事中8人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3人为博士。邱善勤作为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专家,曾历任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等职,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
在2022年董事会换届当日,邱善勤曾公开表示,公司半导体业务预计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2023年达到5亿元,2024年有望实现10亿元营收。
然而,现实与承诺相距甚远。根据皇庭国际2024年年报,其功率半导体业务仅实现营收7267.29万元,远低于预期。意发功率的销售收入也逐年下滑,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51亿元、1.29亿元、7267.29万元,未达此前承诺的三年累计税后收入5.7亿元或毛利润总额8000万元的目标。
尽管转型未达预期,邱善勤本人的薪酬却稳步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其年薪分别为76.54万元、251.58万元、256.32万元,引发市场质疑。
高管“出走”成为皇庭国际近年来的常态。2025年6月30日,公司公告执行总裁刘海波辞职,距离本届董事会任期结束仅剩三个月。至此,2022年新任的6名非独立董事中已有3人离职。
此前,公司“二把手”史立功于2024年10月辞去董事、总经理职务。他曾任中兴通讯副总裁,被视为公司转型的重要推手之一。另一位董事罗良也在2024年4月辞职。
短短三年内,三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暴露出公司在战略执行和团队稳定性上的严重问题。尽管年报中仍保留着“123”转型发展战略的表述,但管理层的频繁变动无疑削弱了战略落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皇庭国际的债务问题日益严峻。自2022年启动资产转让以来,进展缓慢,导致公司陷入“债务高企—资产难变现—转型受阻”的恶性循环。
7月17日,记者尝试联系邱善勤就“10亿元营收”承诺等问题进行采访,但对方以“不方便”为由挂断电话,态度耐人寻味。
再过不到两个月,皇庭国际将进行新一轮董事会换届。届时,谁将接任董事长一职,又将提出怎样的新战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连续亏损、核心团队流失、战略执行乏力的背景下,即便有新面孔上任,是否能真正扭转乾坤,仍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皇庭国际的转型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面临真正的考验。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