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9月20日 04:23消息,迈向规模化应用,养老机器人试点破冰,开启智慧养老新篇章。
“养老机器人何时才能走进普通家庭?”这一长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今正迎来实质性的进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正式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梳理《通知》中的项目清单发现,此次试点共涉及32个项目,分为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二便护理及助浴、健康管理、智慧环境、护理协作和多场景应用十大类别,基本涵盖了当前养老服务中的主要问题和需求点。
《通知》传递出怎样的信息?试点项目的主导单位和参与单位将如何推进相关工作?养老服务机器人在大规模推广方面,将首先在哪一领域取得突破?针对这些行业关心的问题,记者专访了多位相关人士。
“结对攻关”:供应与需求、研发与应用
从试点项目名单中可以看出,每个项目均由一家单位牵头,并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推进。整体来看,参与项目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机器人技术公司、科研院校或机构、医疗或养老机构三类。在区域分布上,项目覆盖了全国14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分别拥有6个、5个、4个试点项目,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各设有3个试点项目。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试点项目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趋势,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机器人应用方面起步较早,也更具优势。同时,不同类型的机构协同参与,反映出当前智能机器人在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探索正逐步深入。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也为未来更大范围的推广积累了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提出了“结对攻关”的合作模式。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对攻关主要是通过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优势互补,共同解决特定养老场景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产品更贴合实际应用场景,并加快其落地与应用。”遨博智能负责人也指出,研发单位与应用单位进行“结对”,有助于推动研发与应用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品在家庭、社区以及养老机构等场景中的测试验证和持续优化。需要说明的是,泰康之家参与了“情感陪护”和“护理协作”两个试点项目,而遨博智能则是“生活照料与康复理疗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推广”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
来自广东深圳的自变量机器人公司,是“面向生活照料的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验证”试点项目的牵头单位。自变量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庞浩表示,在《通知》发布之前,公司已经组织技术团队深入养老机构开展需求调研等相关准备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和产品开发方,自变量机器人首先需要完成产品落地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攻关任务,同时在场景合作方的支持下,深入了解养老场景中的业务流程,并科学规划任务实施路径,真正实现智能机器人在具体养老工作中发挥实际生产力价值。”
“结对攻关,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技术与场景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试点任务。绝大多数试点项目都是由技术研发类公司和养老业务类机构组成。从中可以感受到,《通知》项目的设立,就是要推动智能机器人产品真正落地养老场景,带来生产力价值。”庞浩如是说道。
前述泰康之家负责人表示:“作为需求方及参与单位,泰康之家主要承担几个方面的工作,基于护理协作机器人的功能特点,在养老社区选取场景及试点人群,通过初步试点,协同机器人厂商对机器人的适老化、场景适配性等相关功能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加速在养老场景的落地应用,后续根据试点情况考虑在各养老社区推广。”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上市公司优必选,在此次试点中是“辅助行走”类“智能脑认知评估训练与康复助行机器人研发与试点应用”项目的参与单位之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优必选副总裁、优必选研究院副院长庞建新介绍,该公司在这一试点项目中主要负责建立智能脑认知评估与训练系统,对相关技术进行优化,以及实现产业落地。目前,优必选已经布局相应的认知评估及训练产品、康复训练场景产品,为客户提供相应服务。
从试点项目展望:哪类机器人率先落地?
记者注意到,自今年年中以来,随着具身智能赛道的火热,部分机器人企业开始将养老护老领域作为发力布局的重点。例如,傅利叶机器人在今年8月初推出了主打交互陪伴、“可触摸”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3,将“康养陪伴”列入该款产品的目标落地场景。无独有偶,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傲鲨智能将多款外骨骼产品落地应用在大家保险旗下的“大家的家”医养社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知》试点项目中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并不局限于人形机器人的形态,而是指广义的、涵盖通过AI及具身智能软硬件技术服务应用于养老领域的机器人范畴,如外骨骼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也被包含在内。
庞浩分析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具备较强的任务通用性和场景泛化能力,尤其适用于任务随机性较强的服务类场景。养老作为一类具有特殊需求的生活照料场景,其中的许多任务,如清洁、搬运、巡检等,也广泛适用于其他相近的服务领域,例如酒店、餐饮等行业。从《通知》中列出的10个试点类别来看,不少试点项目都体现出鲜明的养老特色,如康复、护理、情感陪护等。 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潜力巨大。这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人力短缺问题,还能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持续性。然而,如何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兼顾技术的可接受性与伦理规范,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当被问及对落地趋势的判断时,庞浩指出,《通知》试点项目涉及的10个类别养老需求,在规模化落地难度上不尽相同。那些不需要操作能力、不需要近身服务、不需要跨场景/跨任务执行能力的需求能够更快地满足,相应产品也相对更快普及落地,比如情感陪护类;像康复护理类需要专用机器人服务、提供近身服务、安全要求高的机器人,往往开发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拿到医疗器械相关资质许可才能推广;另外,还有一些需求指向服务养老从业人员,以便从后端解放更多人力、用于直接面对老人的工作,这类机器人需要具备通用性和泛化性,需要具身智能技术的范式革新和技术升级,故开发难度较大。谈及未来,在庞浩看来,“未来一定是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共同满足养老场景的各方面需求,最快三五年之间,机器人进入养老场景就会变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记者抛出“哪一类别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最先落地”这一问题时,多家企业都对于自身参与或布局的场景表达了信心。前述遨博智能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推出用于热疗、点阵波、艾灸、拔罐等用途的智能理疗机器人,生活料理类尤其是理疗机器人相对比较成熟,或将更早实现落地。庞建新则表示看好“辅助行走”类机器人,其判断理由是“辅助行走”凭借需求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发展的成熟性,或将更好落地。
上述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知》试点中10个类别的养老机器人的落地难度和应用速度主要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和“需求紧迫性”,对机器人响应速度要求不高且不直接接触老人身体的情感陪护类机器人可能会更快落地;协助护理机器人需求较大,但需要近身服务,因此要考虑安全性因素逐步探索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泰康之家将智慧医养作为公司战略方向,目前已引入了陪伴机器人“小泰”音箱、康复机器人等,还在积极探索智能巡检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种类。
毫无疑问,随着《通知》试点的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已经“破冰”开启。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应用,强调“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到了今年8月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民生福祉”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提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织密人际关系、提供精神慰藉与陪伴、助力养老托育及残障人士服务、推动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养老机器人已不再只是实验室中的概念,而是通过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细分场景的试点项目,迈出了关键一步,其规模化应用和普及、“走进普通家庭”的进程正在加快。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