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30日 12:35消息,专访人工智能专家漆远,解读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国已走过十年的发展历程。 当前,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此次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战略部署。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去年3月,“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行动从产业探索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推动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此次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不仅体现了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未来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逐步落地,人工智能有望在更多领域释放潜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国务院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行动意见,明确将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升、民生改善、治理水平以及全球合作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六大重点方向。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怎样的跃升?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应对?解放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漆远。
【“人工智能+”带来生产力质变】
“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现在恰逢其时。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我非常看好。”漆远说,人工智能相当于“水电煤”,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技术成熟度高,因此现在推动“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
十年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若干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发展。十年深耕,“互联网+”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构建了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库。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一种重要的跨越。在漆远看来,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互联网电商,都可以看作是信息的传递与流动,“互联网”的核心在于连接,它带来的主要是生产关系的逐步变化。而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工具,其本质在于赋能,它推动各行业的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带来的是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互联网”促进了数字化进程,“人工智能”则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力,并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在‘人工智能’六大领域中位列第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也是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长期致力于的工作。”漆远表示。
作为聚焦科学智能的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两年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赋能千行百业为使命,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智能科研与创新策源地。
在科学智能2.0时代,科学家通过“人工智能望远镜”——具备智能化科学推理、动态决策规划及实验闭环的智能体,可以加速科学发现。今年7月,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和无限光年共同打造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这一平台相当于一个重大基础设施,致力于为全球科学家提供高价值科学数据、开源科学智能模型和面向科研的高效智算和智能体,从而为科学发现提供“加速度”。
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社会。面对这一变革,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应对成为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行动意见首次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融入科学智能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型。
今年3月,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的《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2025)》,正是对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议题的积极回应。 该蓝皮书的发布,不仅体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在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深度协作,也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智能化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高度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渗透,如何在技术进步中保持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份报告的出现,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今年7月,由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专注于早期中华文明领域的人工智能模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该模型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多个学科,汇集了甲骨金文、方志舆图等珍贵史料,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体系。 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度应用,也标志着我国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和稀有文献,该模型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视角,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人工智能本身也要发展和创新】
为顺利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需强化基础支撑能力。
“人工智能本身也要继续发展和创新。”漆远说,“人工智能+”行动不仅仅是在应用领域的融合,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区块链技术、加密技术等。要提升模型基础能力,需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改变评价体系,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应该更加地开放,共同解决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问题。
此外,漆远指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他提到,可以尝试结合区块链技术,以更好地挖掘和释放数据的价值。在当前数据日益成为重要资源的背景下,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数据流通,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数据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过,技术的应用仍需与实际场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
他建议推动差异化发展。目前各方都集中在相似的领域,竞争过于激烈,“内卷”现象严重。除了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外,还可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