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机器人半马夺冠引热议,人类冠军质疑,厂商回应争议,科技与人类体能较量再起波澜。
8月15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一场关于速度、智能与自主能力的科技较量正式上演。在备受瞩目的跑步项目中,宇树机器人与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金牌得主“天工”机器人狭路相逢,展开激烈角逐。无论是1500米还是400米赛程,宇树机器人均凭借惊人的速度率先冲线,成为赛场上的视觉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赛事背后,宇树科技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均派出多台机器人参赛,形成同场竞技的格局。宇树机器人在人类遥控下展现出“一骑绝尘”的爆发力,其奔跑速度之快,甚至让负责跟随遥操的工作人员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天工”机器人则采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无需人工干预,依靠自身视觉系统自主识别赛道分道线完成比赛。尽管其实际用时较长,但根据赛事规则,自主完成比赛的机器人可享受0.8的时长折算系数(如120秒完赛折算为96秒),这一设定使其最终成绩反超部分实际速度更快的遥控机型。
这一规则设计迅速引发广泛争议。支持“天工”的一方认为,自主运行是人形机器人迈向真正智能化的核心标志,完全依赖遥控的机器人即便跑得再快,也难以摆脱“高级遥控玩具”的标签。而宇树机器人的支持者则质疑成绩折算机制的公平性:在实际速度领先的情况下被“系数反超”,是否削弱了对硬件性能和运动控制能力的真实评价?这场争论本质上折射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的分歧——是优先追求极致性能,还是坚定迈向全自主能力?
8月15日的1500米决赛中,宇树H1机器人与“天工”机器人正面交锋,成为本届运动会最具话题性的对决之一。赛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宇树机器人其实已具备自主奔跑能力,但为在本次赛事中冲击极限速度,团队选择了遥控模式。“我们做了取舍。”他坦言,未来比赛将考虑切换至自主模式,部分原因正是现场遥操人员体力难以持续跟上机器人节奏,暴露出遥控模式在可持续性上的短板。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则强调,真正的产业落地必须建立在全自主能力之上。“人形机器人长期被质疑‘靠遥控’,这恰恰说明公众对智能化的期待。”他指出,团队已基于激光雷达与环视摄像头构建了全自主导航系统,可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实时动态建模。本次比赛中“天工”所展现的跑道识别能力,仅是该系统的一个基础应用,相当于智能驾驶中的车道保持功能。“在复杂环境中自由移动才是高阶挑战,而跑道奔跑,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这场争议恰恰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从“能动”迈向“会想”的关键阶段。遥控模式虽能快速展现运动性能,但自主决策才是未来服务、救援、家庭陪伴等场景的刚需。赛事设置0.8系数,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旨在引导行业向更高阶的智能化迈进。尽管短期内可能引发公平性质疑,但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不失为一次有价值的探索。
8月16日上午,100米“飞‘机’大战”预赛打响,宇树科技子公司灵翌科技的H1机器人再次展现强劲实力,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起跑线,遥操员在后方奋力追赶,场面颇具戏剧性。下午的复赛中,H1机器人延续强势表现,继续领跑赛道,成为遥控机器人阵营的“速度代言人”。
与此同时,“天工”机器人在自主导航模式下稳步前行,步伐虽不及H1迅猛,但其稳定识别赛道、自主调整姿态的能力,展现出另一种技术美感。赛场上的“大长腿”与“小短腿”同台竞技,不仅是外形差异的直观呈现,更是不同技术路线的碰撞与对话。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上,1号与3号跑道均被同款宇树机器人占据。值得注意的是,众多高校代表队选择以宇树机器人作为参赛平台,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其在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可度。开放的硬件架构、成熟的开发接口,使其成为机器人算法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理想载体。
比赛过程中也不乏意外插曲:一台机器人在百米冲刺中突然跌倒,遥操人员与裁判迅速上前查看“伤情”;另一台机器人在群体舞蹈环节中途“躺平”,未能完成动作;更有机器人在完成高难度舞蹈后摔倒,被工作人员抬下场时仿佛“垂头丧气”,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唏嘘。这些“翻车”瞬间虽令人忍俊不禁,却也真实揭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在稳定性、平衡控制与故障恢复方面的技术瓶颈。
机器人穿越障碍项目则进一步考验其身体协调性与动态平衡能力。每一次抬腿、转身、跨越,都是对运动控制算法的极限挑战。而在8月16日的舞蹈赛场上,一台宇树机器人表演霹雳舞,完成多个高难度动作,赢得观众热烈欢呼。一名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手持手柄进行遥控,他透露,所有舞蹈动作均为预先编程,实时操控仅用于微调。
同日举行的3V3机器人足球赛后,外国参赛队伍在赛场边合影留念,展现出赛事的国际化氛围。而星动纪元团队凭借其机器人在跳高项目中的出色表现夺得金牌,队员高举5万元奖金的“现金支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8月15日的看台上,一群佩戴红领巾的中小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好奇与向往,或许正是这群少年,将在未来接过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接力棒。这场运动会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面向公众的科技启蒙。它让我们看到: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赛场,从遥控走向自主,从“能跑”迈向“会思考”。尽管前路仍有重重挑战,但每一步奔跑,都是通向未来的脚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