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并购估值难题如何破解?仲量联行刘小翠提出三招应对策略。
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生张长荣记者崔文静北京报道
7月29日,“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闭门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现场吸引了来自政府投资基金、产业资本、GP/LP以及中介机构的50余位嘉宾参与,大家围绕并购市场的政策动向、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购投资的实际操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精彩分享。
在圆桌讨论环节,仲量联行评估咨询服务部资深董事刘小翠介绍了其在并购估值与交易领域的实际经验和见解。
她指出,近两年来,企业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这些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专利、无形资产以及研发成果,受到潜在投资者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这些企业短期内尚未实现收入或盈利水平较低,给评估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其估值过程也显得更为复杂。
在基金投资过程中,传统的市场估值方法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等,在早期企业的估值中适用性相对较弱。对此,刘小翠表示,在实际操作中,更多会参考股权价值与GMV的比值、股权价值与研发费用的比值等指标,以提供更为合理的估值依据。
此外,她提到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评估机构需根据不同研发阶段创新估值方法,比如采用二叉树模型或蒙特卡洛模拟等估值方法和技术,以满足18A、18C上市要求。
关于境外并购,刘小翠指出其操作难度较大。“以AH股上市公司且涉及国资背景的交易为例,此类交易必须通过三重审核——国资备案、A股证监会审核、港股交易所及证监会审核,缺一不可。”她特别强调,在国资AH股架构的并购交易中,评估机构扮演着关键角色,需要在协调满足三方监管要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行业观察来看,这类交易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程序上的多重审核,更在于不同监管体系之间的协调与对接。尤其是在涉及国有资本的情况下,合规性和透明度成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与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推进。
不过,她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各监管方的审核逻辑存在差异:国资层面注重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要求避免“买贵”或“卖便宜”,通常通过两种以上评估方法交叉验证;A股证券监管层面的审核逻辑与国资要求较为契合;而港股市场在公告文件中多采用单一市场法,与国资备案要求有所不同,导致备案难度较大。此外,港股市场对收益法的应用较为审慎,若采用该方法需出具安慰函,不仅流程冗长,也易引发监管关注。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