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揭秘AI编程革命:30%代码由AI生成,700多项业务悄然实现智能化升级。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Tencent AI Talk智能涌现”论坛上,腾讯副总裁蔡学忠发表主题演讲,透露腾讯内部已有超过700项业务接入AI技术,展现出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布局和坚定信心。他表示,腾讯长期看好AI的未来发展,并将其视为推动技术革新与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
蔡学忠在演讲中提到,目前腾讯内部已有30%的代码由AI生成,整体编码效率提升了16%。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AI在软件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成效,也标志着人机协同编程正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从研发流程优化到产品迭代加速,AI正在深刻改变科技企业的运作方式。这一效率提升看似数字微小,但在大型企业级开发环境中,意味着成千上万小时的人力节省和更高的交付质量。
在分享如何打造“好用”的AI产品时,蔡学忠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必须具备坚实的模型基础。他认为,当前AI竞争已不再仅仅是参数规模和算力的比拼,更关键的是工程化能力与成本控制的综合较量。一个参数庞大的模型若无法高效部署、维护成本过高,其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模型的实用性、稳定性与可扩展性才是决定其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第二,AI开发必须简单易用。蔡学忠强调,平台应尽可能降低使用门槛,让开发者乃至非技术人员都能快速上手。AI不应成为少数精英工程师的专属工具,而应逐步演化为人人可调用、可定制的通用能力。这一观点切中了当前AI普及过程中的痛点——技术壁垒过高、学习成本大。只有当AI工具真正“平民化”,才能激发更广泛的应用创新。
第三,AI的用户体验必须出色,应用要“给力”。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迟钝、不准确或难以理解的结果,其价值也将大打折扣。蔡学忠指出,AI不仅要“能用”,更要“好用”,这要求产品设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注重交互体验与实际效果。这一点在当前各大厂商争相推出大模型产品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功能堆砌不如体验打磨。
综合来看,腾讯在AI领域的稳步推进,体现出一种务实而长远的战略思路。不同于部分企业追求“首发”或“最大模型”的噱头,腾讯更注重AI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的渗透与价值转化。700多项业务接入AI,30%代码由AI生成,这些数据背后是长期投入和技术沉淀的结果。在当前AI从“技术热”向“应用深水区”过渡的阶段,这种脚踏实地的做法或许更具可持续性。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保障AI效率的同时确保代码安全性?如何避免过度依赖AI导致开发者能力退化?这些问题仍需行业共同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AI正在重塑科技企业的研发范式。腾讯的实践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无声融入日常,提升效率,释放创造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