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出口将实施许可证管理,有望重塑出口秩序,遏制低价竞争。
相关政策正在引导我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出海。

据商务部网站9月26日报道,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相关规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措施有望从品牌责任、服务品质和市场秩序三个关键层面推动出口体系的系统性优化,有效遏制低价恶性竞争,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从而打造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出口环境,助力我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与长期发展。 我认为,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已具备一定优势,但要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跨越,必须在出口环节强化责任意识与服务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多认可,形成持久竞争力。
将纯电动乘用车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是符合电动汽车出口健康发展的要求,并有助于推动其高质量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中国机电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表示。
政策对象:具有VIN码的规范电动乘用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当前推出相关政策,是因为正规企业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具备了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条件。
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品类出口相对复杂:前期出口产品主要是低速电动车(如老头乐、电动三轮车),其结构简单、成本低、需求广,在出口的起步阶段难以严格规范化。
崔东树指出,低速电动车曾是之前纯电动乘用车出口管理较为宽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具备VIN码的规范电动乘用车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海关的分类监管体系也日趋完善,因此在出口环节实施分类规范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规范管理不仅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也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随着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出口管理的精细化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避免低速电动车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市场混乱。
公告提及,对货物名称为“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具有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的其他载人车辆”(参考海关商品编号为8703801090)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出口领域加强监管的意图,旨在规范市场秩序,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出口许可制度有助于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整体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防范技术外流和无序竞争。不过,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需兼顾企业实际需求,优化审批流程,避免对企业正常出口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根据国标GB16735-2019《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所有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的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必须配备VIN码。VIN码由17位字母和数字组成,包含生产厂家、年代、车型、组装地点等关键信息,且30年内全球唯一。而低速电动车则没有VIN码。
崔东树表示,因为870380的6位代码的品类产品原来是以低速电动车为主,当时无法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近期随着主流规范电动车成为870380主体,因此进一步细化拆分,区别化对应。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目前规范的整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在“873880类”中约占比70%,均价达到2.06万美元;不需要VIN码的低速电动车类产品,均价仅为2050美元,是主流规范产品价格的10%。
许可证管理堵漏:让车企成为出口主体
近年来,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出口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孙晓红介绍,由于电动乘用车尚未被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主机厂商难以有效管控其产品在海外的流通情况。中规车辆往往不适应目标国家的使用环境,部分品牌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这对电动乘用车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此次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关键目标,是通过严格的资质门槛堵塞无证出口漏洞。”崔东树指出。
一方面,政策明确规定,只有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的经营企业才有资格申请出口许可证,且仅限于出口本企业自有品牌生产的纯电动乘用车。
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非授权主体的出口资格,防止部分非汽车生产企业或未经许可的经营单位通过“批量采购后简单改装”的方式出口质量不达标的车辆,甚至将国内陷入经营困境的车企库存产品转移至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许可证申领需满足两大硬性条件:一是企业需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具备合法生产资质;二是产品需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确保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这些要求从生产源头加强了对出口车辆质量的管控,有效防止了“无资质企业出口”和“不合格产品出口”的情况发生。
让汽车制造企业承担出口责任,将促使它们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价格自律机制。正如国际主流品牌凭借卓越品质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赖,中国车企也应在自主开展出口业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规范化流程,实现高质量出口,从而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和向高端化转型。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松泉表示。
政策助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出海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快向电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日益成为带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中国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依赖补贴向市场主导的模式转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自2021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尽管受到欧盟出口新能源政策的影响,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出口量仍达到201万辆,同比增长16%。2025年1至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51%。
在新能源汽车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出口历经多年保持在百万辆级别的平台期后,于2021年终于实现突破,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率达到102%,2022年至2023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24至2025年增速维持在20%左右。今年1至8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4万辆,同比增长21%,整体表现依然强劲。
对于企业来说,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其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海外销量已成为推动上汽集团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出口量已突破百万辆大关。奇瑞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出口54.8万辆,占其总销量的半数以上,展现出强劲的海外拓展能力。与此同时,新能源领军企业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出口达4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30%,成为拉动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车企正加速“走出去”战略,不仅在传统市场稳固根基,更在新兴市场中不断拓展。尤其是新能源车型的出口增长,反映出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品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车企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吴松泉指出,在这一关键阶段,推动汽车制造企业全面主导自有品牌的纯电动乘用车出口业务,无疑为出口质量的提升与升级注入了重要动力。这一措施有望从三个核心方面系统性地重塑出口格局:强化品牌责任、提高服务品质、抑制低价竞争,从而打造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出口环境,助力我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中实现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和长期发展。
崔东树强调,出口许可证管理并非孤立的“卡脖子”措施,而是融入了汽车出口的全链条监管,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树立优质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