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汽车芯片标准验证平台在深启动,助力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
10月28日,2025汽车芯片生态大会(CACC)暨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年会在深圳坪山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不仅汇聚了来自汽车与芯片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更见证了中汽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正式揭牌成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首个车规级芯片全项标准验证公共服务平台也在会上同步启用,标志着我国在汽车芯片自主可控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千万辆大关,持续领跑全球市场。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高性能、高可靠性车规级芯片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当前,智能驾驶、车联网、电动化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倒逼汽车产业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而芯片作为核心硬件基础,其国产化进程已成为决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
中汽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正是响应这一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该公司将依托“1-13-3-1”体系全面推进平台建设:以一家由多家汽车央企联合组建的法人公司为核心主体,打造13个覆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等关键方向的高规格检测实验室;搭建3个行业级协作平台——包括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华南秘书处、国家汽车标准基地芯片工作组以及汽车芯片密码应用研究中心;最终建成1个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汽车芯片),形成集标准制定、检测认证、技术攻关于一体的综合性支撑体系。
这一平台的落地,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协同机制的一次系统性升级。长期以来,国产芯片“上不了车”的困境,并非完全源于技术水平不足,更多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权威的验证通道。此次平台的启用,意味着国产芯片将拥有一个可信赖的“通行证”机制,有助于打破整车厂对进口芯片的路径依赖,加速高端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同步启动的车规级芯片中试验证示范项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试环节是连接研发与量产的关键桥梁,过去许多国产芯片企业因缺乏成熟的中试能力,导致产品从流片到上车周期漫长、成本高昂。如今通过多企业联合使用公共中试平台,有望显著缩短芯片量产周期,提升迭代效率,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
会上,中汽芯还与18家产业链上下游主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整车应用等多个环节,展现出强大的生态聚合效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两大生态成果的发布——车规级芯片“车载有线高速媒体传输技术(HSMT)”和“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RISC-V)”,被认为是我国在智能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围的重要信号。
HSMT技术的突破,将为车内高清视频传输、多屏互动、智能座舱信息交互提供低延迟、高带宽的解决方案;而RISC-V架构的深入布局,则意味着我国正逐步摆脱对x86和ARM架构的技术依赖,在指令集层面掌握自主权。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关乎未来汽车产业的话语权争夺。可以预见,随着RISC-V生态在车规芯片中的广泛应用,我国有望在全球智能汽车底层技术格局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周峰此前所言,行业标准的制定对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引领”的双重作用。没有标准,就没有规模化应用;没有统一认证,就难以建立市场信任。此次中汽芯平台的建设,正是在补足我国汽车产业短板的同时,主动构建规则体系的表现。它不仅服务于当下芯片“上车难”的现实问题,更为未来十年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演进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芯片已成为新的“工业粮食”。深圳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高地,此次承接国家级汽车芯片平台落地,既是对其产业生态的肯定,也赋予其更大的责任。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该平台的持续运营和技术积累,中国不仅能造出更多好车,更能用上自己设计、自己验证、自己掌控的“中国芯”。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