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中国40岁二次创业,以西装换牛仔,决战年轻化市场。
(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盛典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焦文娟/摄)

与以往的西装革履不同,在日产中国成立40周年的品牌晚会上,日方高管们集体换上了牛仔裤。这一细节超越了所有的宏大叙述,成为最直接的信号:这家曾以天籁、轩逸等车型迎来黄金时代的车企,正全力推进“年轻化”战略,开启在中国市场的“二次创业”。

自1985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日产凭借天籁、轩逸、逍客等车型逐渐站稳脚跟,曾在中国市场取得过辉煌的成绩。然而,如今在迎来40周年之际,它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全球市场面临诸多挑战,而在中国这一核心市场,增长速度的放缓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电动化浪潮不断推进,日产亟需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发展节奏。在成立40周年的重要时刻,其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推出全新车型N7——这不仅是一款新车,也被业界视为日产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关键“反击”。
压力之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日产汽车CEO伊凡·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在发布会现场明确表示,中国已成为日产全球战略的“关键支柱”。他特别强调,中国团队不仅要承担推动新能源车发展的重任,更被寄予带动全球出口增长的厚望。
这是伊凡·埃斯皮诺萨自今年5月上任以来,首次在中国市场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位国际企业高管,伊凡·埃斯皮诺萨此次亮相中国,不仅标志着其职务职责的进一步拓展,也反映出中国市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日益复杂的市场格局,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备受关注。此次亮相,或许预示着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潜在可能。
他选择以一场更具年轻化风格、节奏更符合本土需求的品牌发布会,向外界释放日产正在“加快转型”的信号。而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日益紧迫的生存压力。
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4月至6月),日产全球零售销量为70.7万辆,同比下降10.1%;净销售额达到2.7万亿日元,同比减少9.7%;净亏损1158亿日元,较去年同期由盈转亏。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27.5%,成为表现最差的区域市场。 从数据来看,日产在本季度面临较大压力,全球销量和营收均出现双降,且首次出现净亏损,反映出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竞争力有所减弱。中国市场作为日产的重要市场,销量大幅下滑,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品牌吸引力下降以及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因素有关。这一趋势值得持续关注,若未能及时调整策略,或将对日产未来的业绩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在消费者心中,“技术日产”的标签正逐渐模糊。如今的日产被困在“性价比”与“家用”的尴尬中间地带——既难以抗衡丰田、大众的品牌号召力,也招架不住中国品牌在配置与价格上的双重夹击。其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在豪华市场的存在感也日渐稀薄。
受新能源转型滞后影响,其合资公司东风日产的销量从巅峰时期的年销156万辆,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69.7万辆,规模缩水超过55%。尽管今年3月推出的纯电车型东风日产N7被寄予厚望,但在新能源渗透率已连续多个月突破50%的中国市场,仅凭一款车型显然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车企若不能快速调整战略、加大投入,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东风日产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单一产品的突围难以支撑起整个品牌的复苏,唯有系统性布局新能源领域,才可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据杰兰路统计,今年3月至9月,东风日产N7累计销量为3.3万辆。相比之下,小鹏Mona M03同期销量已超过10万辆。 从数据对比来看,小鹏Mona M03在市场中的表现明显优于东风日产N7,反映出不同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接受度的提升,品牌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力成为决定销量的关键因素。未来,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与用户粘性,将是各大车企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更严峻的是,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已从今年1月的13.4%降至9月的11.6%,反映出其产品更新速度和智能化配置难以跟上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
面对困局,日产不得不开启一场彻底的自我改造。
今年5月13日,日产发布名为“Re:Nissan”的复兴计划,核心是“优化成本”。具体措施包括在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汽车工厂,并将中国以外市场的产能从目前的350万辆逐步削减至250万辆。在中国,日产已将武汉云峰工厂交由东风旗下岚图品牌接管,以减轻产能负担。
“我们的商业计划‘Re:Nissan’,旨在重新定义当下与未来我们需要实现的价值。”伊凡·埃斯皮诺萨在发布会现场表示,“这意味着要强化核心优势,重燃日产品牌激情,打造令人心动且值得信赖的产品。”
他特别指出,“这场转型的关键在中国”。他透露自己经常走访一线市场,“中国的技术迭代速度与用户洞察持续赋能我们的转型。”
开启“翻身仗”的日产,正在中国市场加速追赶。
“为了真正了解市场,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一线听真话、看真相。我只带一个问题:今天中国市场对日产最大的期待和挑战是什么?”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在发布会上坦言,“我得到的反馈非常直接——动作慢了,产品更新不够快。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压力,也让我更加清醒:转型必须加速。”
为应对挑战,日产启动了以“Glocal”(全球-本地化)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其关键是将产品定义权与研发决策权下放至中国团队。
今年第四季度,日产将推出三款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新车:东风日产N6、搭载鸿蒙座舱的全新天籁,以及插混皮卡FrontierPro。
其中,东风日产N6作为日产全球首款插电混动轿车,承担着品牌新能源转型的重任。该车基于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新能源架构打造,搭载1.5升发动机与21.1kWh磷酸铁锂电池组,定位中型插混轿车,将与比亚迪秦LDM-i等车型竞争。
新款天籁在延续燃油动力的同时,首次引入华为HarmonySpace 5.0智能座舱及华为音响系统,成为国内首款搭载这一智能生态的燃油车型。FrontierPro插混皮卡的发布,标志着日产在细分市场中寻求新增量的探索。 在我看来,天籁此次与华为的合作,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增添了新的亮点。而FrontierPro插混皮卡的推出,则体现了日产对新能源趋势的积极回应,试图通过多样化产品布局来拓展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既符合当前行业发展方向,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搭载鸿蒙座舱的全新天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摄)
伊凡·埃斯皮诺萨还表示,明年日产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的ZNISMO车型。按照计划,到2027年之前,日产将在中国市场引入10款新能源汽车,涵盖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等多种动力类型。
这一系列产品动作,是日产“Re:Nissan”全球复兴计划在中国市场的具体落地。除了产品本土化,日产也在推进运营机制的“在地化”。
日产正逐步将更多决策权限交给中国团队。这种模式使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此前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东风日产N7正是这一新模式的成果。
我们拥有一支融合本土精英与全球人才的团队,这种多元化的协作模式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在全新的Glocal模式下,日产汽车将真正实现为中国市场打造车辆,并从中国拓展至全球。马智欣透露,日产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并将技术中心规模扩大至4000人。
同时,2025年6月,日产与东风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旨在推动中国制造的汽车产品出口至东南亚等地区,加速实现“从中国走向全球”的发展战略。
日产在华的“二次创业”才刚刚开始。三款新车型能否实现突破,将取决于其最终的定价与产品竞争力。然而,从高管换上牛仔裤,到赋予中国团队更多自主权,这家拥有40年历史的企业正通过实际行动表明:它渴望抓住年轻消费者的机会,并愿意为此进行全面调整。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