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10月31日 09:52消息,10月制造业PMI降至49%,跌破荣枯线,创年内新低。
2025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再度跌破临界点,反映出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下降,经济复苏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受“十一”长假前部分消费需求提前释放以及外部国际环境持续复杂化的影响,制造业生产节奏出现阶段性放缓。当月生产指数为49.7%,环比大幅下降2.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8.8%,也较上月下滑0.9个百分点,供需两端同步走弱成为本月制造业回落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农副食品加工、汽车制造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依然保持较强活力,生产与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2.0%,展现出一定的行业韧性。
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化学纤维、橡胶塑料制品及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行业则继续处于收缩区间,两个关键指标均低于50%的荣枯线,显示出这些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仍未缓解。这一分化趋势提示我们:产业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政策支持应更加精准地向弱势行业倾斜,避免出现系统性疲软。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依旧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尽管其PMI也回落了1.1个百分点至49.9%,但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9%和50.1%,已连续六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体现出大企业在供应链稳定性、市场议价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相比之下,中型和小型企业PMI分别仅为48.7%和47.1%,尤其是小微企业,受成本高企和需求不足双重挤压,生存压力持续加大,亟需更有针对性的纾困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0.5%、50.2%和50.1%,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并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说明我国产业升级的趋势并未逆转。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正在释放增长动能。而高耗能行业PMI降至47.3%,虽略有回落,但也反映出“双碳”目标下产能优化和绿色转型的持续推进。
尽管当前制造业面临短期波动,但市场预期仍维持乐观。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达52.8%,连续多月处于扩张区间,尤其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预期指数甚至超过60.0%,表明企业对未来投资和发展抱有信心。这种信心的延续,是经济实现内生性恢复的重要前提。
非制造业方面则传递出积极信号。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50.1%,重返扩张区间,显示出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显现。特别是国庆中秋双节带动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普遍跃升至60.0%以上,民众出行热情高涨,文旅市场热度不减,彰显了国内消费潜力的巨大韧性。
邮政快递业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受“双十一”购物节预热影响,商务活动指数突破70.0%,业务量加速攀升,折射出线上消费依然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然而,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仍低于临界点,反映出部分服务业领域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尚未根本扭转,对相关产业链的拖累仍不容忽视。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1%,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景气度略有下行。但在政策持续发力稳投资背景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大幅上升3.6个百分点至56.0%,创下近期新高,说明市场对未来基建项目开工和城市更新进展持积极态度。随着专项债发行提速和重大项目落地,建筑业有望在四季度末逐步回暖。
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0%,恰好位于临界点,意味着我国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稳定,未出现明显收缩或扩张。制造业生产指数49.7%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0.1%共同构成这一结果,体现了经济结构的此消彼长——制造业短期承压,但服务业稳步修复,支撑了整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总体来看,10月份PMI数据呈现出“制造弱、服务强”的结构性特征。虽然制造业重回收缩区间令人警觉,但不应忽视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重点行业保持扩张、大型企业稳健运行、市场预期总体乐观。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稳固,短期波动更多是周期性与季节性因素叠加所致。下一步,应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稳定企业信心,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政策效应加快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动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