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9月14日 11:34消息,实探西贝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锐减七成,速冻西兰花标称有机引质疑。
9月14日消息,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周六,有媒体实地探访了西贝在北京规模最大的门店——位于丰台区的西贝六里桥旗舰店,发现该店堂食客流大幅下滑,降幅超过七成。
据门店前台工作人员透露,当天中午时段,散客等位号码仅排至37桌,而上周六同一时间段等位人数接近140桌。若以此数据为参考,该门店在高峰就餐时段的客流量已锐减七成以上。这一显著变化,或与近期舆论对预制菜使用的质疑密切相关。
针对网络上关于“速冻西兰花”的争议,西贝六里桥旗舰店厨师长刘龙回应称,门店所有食材均由公司总部统一配送。他解释,有机蔬菜因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虫害较多,因此对有机西兰花采取统一采购并速冻处理的方式,既能确保食品安全,也能保障菜品出品的稳定性。
“这种速冻西兰花在加工前已经过烫煮或高温处理,再迅速冷冻锁鲜。配料表上只写了‘有机西兰花’,说明里面没有添加其他成分。如果有添加剂,按规定必须明确标注。”刘龙强调。
根据产品外包装信息显示,该速冻西兰花产地为山东泰安,委托方为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受托生产单位为其第三加工厂,保质期长达24个月,储存条件要求为“零下18度以下冷冻保存”。从标签来看,符合当前食品工业标准化生产的基本规范。
西贝门店食品安全负责人王君表示,公司在西兰花的采购环节执行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筛选标准,“我们对农残、洁净度、运输时效都有严格把控,目的就是确保每一份端上餐桌的菜品既安全又稳定。”
此前,罗永浩曾在微博发文称:“好吧,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感谢大家的关心。”此番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其阶段性退出此次舆论风波。
值得注意的是,据相关报道,《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目前已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完成专家审查,即将进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预制菜的定义、使用范围及餐饮企业的信息披露义务将首次实现全国统一和强制规范。
届时,预制菜在餐饮服务中的使用情况将被纳入强制公示范畴,消费者有权知晓所点菜品是否为预制。这一制度设计不仅是对市场乱象的回应,更是推动行业透明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对此,罗永浩再次发声:“太好了,万众期待!再次重申我的立场(以免被讹传和误解):1、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比如图省事儿,赶时间,没胃口时对付一下等等。2、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近日也发表评论文章《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直指问题核心。文章援引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出,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得添加防腐剂。
相较于传统现场烹饪,预制菜在提升出餐效率、控制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快餐、外卖等高周转场景。通过将腌制、炒制、蒸煮等工序前置,餐厅可在几分钟内还原风味,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尽管新鲜食材在营养保留上更具优势,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预制菜的价值。只要在生产、运输、储存和复热各环节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完全可以满足日常膳食对热量与营养的需求。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预制”本身,而在于“隐瞒”与“误导”。
为何预制菜屡屡引发争议?首先,部分小型餐饮企业缺乏规范管理,存在使用劣质预制包、卫生条件堪忧等问题,严重透支公众信任;其次,长期以来行业缺乏统一定义和标准,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最核心的一点是,一些商家打着“现炒现做”的旗号,实则用微波炉加热预制菜,却按现做价格收费,涉嫌欺诈。
市场监管部门此次明确要求推广“预制菜明示制度”,正是为了重建消费者信心。知情权是选择权的前提,越来越多理性的消费者并不排斥预制菜,但他们拒绝被蒙在鼓里。餐饮的本质是诚信,不是话术包装。
从西贝事件可以看出,一场关于“吃什么”和“怎么吃”的讨论,背后折射的是现代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信任危机。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当标准落地、信息透明,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未来的餐饮市场,属于那些敢于亮明身份、尊重用户选择的品牌。毕竟,吃得明白,才能吃得安心。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