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豹钛7上市,长安启源A07续航升级,本周重磅新车双剑合璧,引爆市场期待!
9月9日,方程豹品牌正式推出旗下中大型SUV钛7,作为“钛系列”的第二款车型,新车共推出四款配置,官方指导价区间为17.98万至27.98万元。此次上市的钛7基于承载式车身打造,提供两驱与四驱版本,顶配车型更支持选装比亚迪车载无人机系统,进一步强化智能化出行体验。
外观方面,钛7延续了当下流行的硬派“方盒子”造型风格,整车线条平直刚毅,前后保险杠及侧裙采用未涂装防刮材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兼顾实用性。前脸配备双层式灯组,呈现独特的双L型发光效果;车尾则采用侧开尾门搭配外挂储物箱设计,呼应硬派定位。车身尺寸为4999/1995/1865毫米,轴距达2920毫米,C柱到D柱之间的侧窗采用半封闭处理,提升整体感。尾灯同样采用双L形光导结构,与前灯形成呼应。
内饰设计上,钛7采用阶梯式双层中控台布局,配备全液晶仪表盘和悬浮式中控屏,并使用怀挡换挡机构释放中央空间。副仪表区域设有手机无线充电板与杯架,全系标配座椅通风/加热、前排电动调节、W-HUD抬头显示及双无线充电功能,还预留了前排座椅背生态接口,便于后期拓展。高配车型额外搭载车载冷暖冰箱、高级音响系统以及香氛装置,提升豪华氛围。
在智能驾驶方面,钛7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实力:顶配四驱版搭载“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版”系统,配备激光雷达与英伟达Orin-X芯片,支持高速及城市领航辅助功能,还可选装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实现空中视角辅助泊车或道路勘察。其余车型则配备“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三目版”,具备高速领航能力,满足主流用户对高阶智驾的需求。
动力系统方面,全系搭载1.5T插电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156马力。两驱版采用单电机布局,最大功率272马力;四驱版则配备前后双电机,综合输出高达489马力。电池容量提供26.6kWh与35.6kWh两种选择,CLTC纯电续航分别为135公里和200公里。悬架结构为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挂,兼顾操控性与舒适性。
从市场定位来看,钛7瞄准的是问界M7、智己LS6、岚图FREE等热门中大型新能源SUV。其承载式车身虽不具备非承载式结构的极限越野能力,但通过硬朗造型与插混动力组合,成功塑造出兼具都市通勤与轻度户外属性的产品形象。值得注意的是,17.98万元的起售价已下探至主流合资SUV价格区间,显示出比亚迪旗下品牌强烈的进攻姿态。这种低价策略短期内无疑将吸引大量关注并刺激销量,但从长期看,可能会对品牌形象溢价能力和二手车保值率带来一定挑战。此外,随着“方盒子”设计被越来越多品牌采用,如何避免同质化、保持差异化竞争力,将是方程豹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9月10日,长安汽车宣布启源A07超长蓝鲸增程版与纯电版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为13.99万至16.99万元,限时优惠后起售价低至12.99万元。本次更新重点在于续航能力的显著提升,旨在巩固其在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市场的竞争力。
新车外观延续现款设计语言,采用封闭式前脸与贯穿式灯带,保留溜背造型以强调运动气质。细节上,隐藏弹出式门把手调整为半隐藏式结构,优化开启稳定性与冬季使用便利性。提供四种车身颜色及19英寸轮圈选项。内饰新增韶华杏黑木饰板,无线充电区改用植绒材质,座椅与门板应用绗缝工艺,顶篷与A/B柱采用织物包裹,提升触感与质感,同时提供四种内饰配色供消费者选择。
配置层面分为豪华型与旗舰型两款,高配车型增加AR实景导航、隐私玻璃、方向盘加热、座椅按摩及16扬声器音响系统等功能,进一步丰富驾乘体验。此次升级的核心在于动力系统的优化:2026款增程版搭载1.5升增程器与272马力驱动电机,匹配35.07kWh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达到310公里,相比旧款230公里有明显进步;纯电版本则搭载231马力电机,配备77.94kWh电池包,CLTC续航由710公里提升至730公里。
当前新能源市场正进入“续航内卷”阶段,车企普遍通过加大电池容量来延长纯电里程,以此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维持市场热度。启源A07此次升级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虽然技术突破有限,但对消费者而言,实实在在的续航增长仍具吸引力,尤其对于没有固定充电条件的城市用户来说更为重要。然而,过度依赖“堆电池”策略也暴露出行业创新边际递减的隐忧——当硬件参数趋于饱和,软件体验、补能效率与服务生态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
9月11日,极狐品牌首款小型纯电车T1正式上市,定位五门五座两厢车型,共推出三种配置,官方指导价6.28万至8.88万元,主打主流低价电动车市场。该车也是极狐品牌首次切入A0级细分领域的重要尝试。
外观采用极狐新一代家族设计语言,前脸以简洁贯穿式灯组为主,两侧配有C形通风口装饰,整体风格年轻化。提供三种基础车色及拼色车身可选,顶配MAX版支持个性化定制。尾部未设后雨刷,充电口位于右前翼子板,有利于提升车身完整性。内饰提供三种配色方案,搭载15.6英寸中控屏、8.8英寸数字仪表及怀挡机构,科技感较为突出。
配置分为PRO、PLUS和MAX三个等级。其中MAX版独享L2级辅助驾驶、前方碰撞预警、主动刹车、车道居中保持及原厂ETC等进阶功能;PLUS版增加全景影像、座椅加热与电动尾门;PRO版为入门配置。动力方面全系采用前置单电机,提供两种动力组合:高功率短续航版最大功率129马力,配33.4kWh电池,CLTC续航320公里;低功率长续航版最大功率95马力,配42.3kWh电池,续航达425公里。全系支持3.3千瓦外放电功能。
极狐T1直接对标比亚迪海鸥、海豚及吉利银河星愿等热销小型电动车,在续航、空间与配置方面基本处于同级主流水平。不过,极狐品牌目前仍面临品牌认知度不高、渠道覆盖不足等问题,销量与其产品力存在错位。此次推出的三电终身质保政策和保养承诺,显然是希望通过“服务换市场”的方式打开局面。这一策略短期内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特别是在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中形成口碑效应。但从长远看,品牌若想真正突围,还需在营销传播、终端体验和服务网络建设上持续投入,否则即便产品力达标,也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9月9日,一汽-大众宣布新一代速腾L正式上市,共推出三款配置,官方指导价14.79万至16.49万元,市场优惠后起售价约为11.49万元。此次改款主要集中在外观、内饰设计更新以及车身尺寸小幅加长,试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紧凑型轿车市场中重新激发活力。
新款速腾L采用全新前脸设计,格栅与大灯融为一体,并加入贯穿式LED灯带,中央大众LOGO支持点亮功能,配合IQ.Light矩阵大灯与前包围通风口装饰,整体视觉更具科技感。车侧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支持多种解锁方式。车身尺寸增至4812/1813/1479毫米,轴距维持2731毫米不变。尾部配备贯穿式尾灯与可发光车标,排气采用隐藏式布局,提供六种车身颜色选择。
内饰方面,新车换装全新三辐方向盘,配备10.25英寸液晶仪表、15英寸悬浮中控屏及W-HUD抬头显示系统,保留部分物理按键以提升操作便利性,同时引入电子怀挡机构。车机系统搭载高通8155芯片,支持AI语音助手、多系统手机互联及5G联网功能。高配车型配备IQ.Pilot 2.0辅助驾驶系统、360度全景影像及IPA自动泊车功能,智能化水平较以往大幅提升。
动力系统继续沿用1.5T Evo2发动机,最大功率160马力,峰值扭矩250牛·米,匹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悬架结构为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挂。尽管动力总成未做革新,但在燃油经济性与平顺性方面已有成熟口碑。然而,在当前新能源主导的中端市场环境下,一款仅提供燃油动力的合资轿车想要突围难度不小。尤其是比亚迪秦PLUS DM-i、深蓝SL03等插混车型已将价格压至10万元左右,且兼具绿牌优势与低使用成本,使得传统燃油车的目标人群愈发收窄。速腾L依靠品牌积淀与德系调校仍有一定基本盘,但其实际成交价已严重依赖终端优惠,未来能否稳定销量,或将取决于厂家能否持续提供高力度促销政策。
9月8日,领克品牌发布全新插电混动中大型轿车领克10 EM-P,共推出四款双电机四驱车型,官方指导价17.38万至21.98万元,限时优惠后起售价为16.38万元。此次新增Halo入门版车型,进一步降低了购车门槛,拓宽了目标用户覆盖面。
外观延续领克标志性的分体式头灯设计,日行灯呈“h”字形,极具辨识度。隐藏式门把手与贯穿式尾灯增强整体感,尾灯内部采用线段式光导结构,夜间效果出众。车尾融入鸭尾扰流板与扩散器元素,凸显运动气质。提供六种车身颜色及19或21英寸轮圈选择,满足多样化审美需求。
内饰提供四种配色方案,搭载15.4英寸悬浮中控屏、12.66英寸液晶仪表及25.6英寸AR-HUD抬头显示系统,配合怀挡机构营造简约科技氛围。全系标配高通骁龙8295芯片与Flyme Auto 2.0车机系统,交互流畅度与生态兼容性表现出色。配置梯度涵盖Halo至Ultra多个层级,高配车型配备Nappa真皮座椅、多向电动调节、座椅按摩及车载冷暖箱等豪华配置。
动力系统由1.5T发动机与双电机组成,综合输出达530马力,峰值扭矩755牛·米,匹配3挡混动专用变速箱。电池容量提供18.4kWh与38.2kWh两种规格,CLTC纯电续航分别为120公里和240公里。底盘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并全系标配CDC可变阻尼控制系统,兼顾操控精准性与乘坐舒适性。
领克10 EM-P凭借强劲动力、长续航插混架构和越级配置切入中大型轿车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比亚迪汉DM系列、岚图追光PHEV等车型。新增的Halo版有效拉低了准入价格,提升了性价比竞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定价策略也让领克面临内部产品线重叠的风险:一方面,其入门价已接近定位更低的领克07 EM-P;另一方面,又与自家纯电旗舰Z10和性能燃油车03+形成潜在竞争。品牌内部资源如何协调分配,避免自我蚕食,将是领克接下来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低价固然能换取短期销量增长,但如果缺乏清晰的品牌层级划分,长期来看可能削弱品牌价值认知。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