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9月09日 11:43消息,南华生物拟7862万控股金弘新材,双主业重构应对退市风险。
近日,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华生物”,股票简称为“*ST生物”)再度发布一项收购方案。公司拟收购娄底金弘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金弘新材”)43.05%的股权,并向其增资3000万元。交易完成后,南华生物将持有金弘新材55%的股权,实现对其的控制,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这是继今年8月拟收购湖南慧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泽医药”)51%股权后的又一次重大资产重组举措。这一系列动作被部分投资者视为南华生物在面临退市风险背景下采取的自救措施。
瞄准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公告显示,为进一步拓展主营业务领域、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南华生物计划使用4862.49万元自有资金收购湖南金弘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金弘新材43.05%股权;同时,南华生物将以现金方式对金弘新材增资3000万元,其中2615.751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交易完成后,南华生物将合计持有金弘新材55%的股份。
资料显示,金弘新材专注于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生利用,其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级碳酸锂等。公司控股子公司冷水江金大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大路环保”)则致力于资源再生利用,主营废钢铁,涵盖重型、中型等多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金大路环保具备《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公告企业》资质,并可享受30%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政策。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金弘新材及其子公司在循环经济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布局能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后端回收环节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政策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不断加码,这类企业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金大路环保所享有的税收优惠也反映出国家对资源再生利用行业的重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南华生物成立于1991年,曾是湖南省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企业。公司目前主要经营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两大业务板块,同时涉及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或代理销售等。其中,生物医药板块涵盖干细胞、免疫细胞的储存与技术服务、干细胞应用研究以及医疗器械的采购与销售等;节能环保板块则包括固废处置、工业废水治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业务。在收购金弘新材后,南华生物将原有的节能环保主业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酸锂)回收等循环经济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其产业布局。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南华生物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布局电池回收等循环经济领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过,如何在新旧业务之间实现有效协同,仍是其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金弘新材当前的经营状况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393.1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231.76万元;2025年1至7月,营收增至4365.19万元,但净利润仍为-238.33万元。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为2.63亿元,负债总额达1.57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59.69%,显示出较高的财务杠杆。 从数据来看,尽管金弘新材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有所增长,但利润依然为负,说明其盈利能力尚未明显改善。同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反映出公司在扩张或运营过程中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可能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若无法有效提升盈利水平,公司未来的发展或将面临较大压力。
收购背后的“自救倒计时”
南华生物此次举措背后,反映出其长期面临的业绩困境。回顾其财务报告,南华生物的退市风险已持续多年。
南华生物前身是1992年在深交所上市的港澳实业。2014年,当湖南财信金控拿下控制权后,公司更名“湖南赛迪传媒”;2015年3月,公司最终敲定“南华生物”之名,宣告进军生物医疗领域。
不过,南华生物的业绩长期未能改善,其主要收入依然依赖于细胞储存业务,而原本寄予厚望的干细胞治疗研究也迟迟未能实现产业化。由于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2015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也为负值,2016年4月,南华生物股票简称被变更为“*ST生物”,面临退市风险警示;随后因2016年度净利润和期末净资产均转为正值,2017年5月,“*ST生物”成功撤销特别处理,恢复正常交易状态。
好景不长,因再度出现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值的情况,2019年5月,南华生物再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又重新变回“*ST生物”。2021年4月,由于经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南华生物再次“摘帽”。2025年4月,因为公司2024年度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再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南华生物就已出现亏损,当年归母净利润为-2817.26万元,扣非净利润为-4242.58万元;2024年虽实现减亏,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1984.6万元,但扣非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918.97万元,且全年营收仅1.34亿元,同比下降1.71%。
2025年,南华生物的业绩表现进一步引发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担忧。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3.55%至2245.36万元,归母净亏损210万元;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159.21万元,同比下降8.40%;归母净利润为-348.44万元,同比增长58.48%。 从数据来看,南华生物的营收持续承压,尽管上半年的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反映出公司在经营层面面临较大挑战。这种业绩波动不仅影响投资者信心,也暴露出其在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能力提升方面的不足。若无法有效改善经营状况,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
面对退市危机,南华生物也试图通过收购整合自救。今年8月,南华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正筹划以现金方式收购慧泽医药51%股权。交易完成后,慧泽医药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据悉,慧泽医药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的专业CRO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公司85%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临床评价服务,在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
彼时,南华生物表示,此次收购慧泽医药,旨在通过并购方式,一方面推动上市公司生物医药板块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双方在细胞临床转化研究、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等领域存在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
不过,收购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公开信息显示,慧泽医药是一家知识密集型公司,其核心团队由12名博士和35名硕士组成,其中临床研究负责人曾任职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如果在收购后核心团队出现流失,将可能对公司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南华生物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性质的慧泽医药在企业文化及业务管理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整合过程延长,进而影响业绩并表的效果。
南华生物在此次对金弘新材的收购中指出,交易完成后,公司因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将形成商誉。若金弘新材及金大路环保未来经营业绩未能达到预期,可能会面临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同时,公司还可能面临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未达预期的挑战。 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商誉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标的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变数的情况下。南华生物对此风险的提示,显示出其在战略扩张过程中对潜在问题的审慎态度。然而,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将是决定此次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循环经济,南华生物的两次收购勾勒出清晰的“自救路线图”,但这条突围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在退市倒计时的压力下,公司能否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摘帽”,仍需时间检验。
新京报记者张兆慧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