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连续15年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间贡献率超30%,智能化转型加速,AI赋能产业升级。
9 月 9 日消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披露了我国工业与制造业发展的最新成绩单。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跃升至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则由26.6万亿元增至33.6万亿元。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深厚底蕴,更凸显了其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关键作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绝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首位。这不仅是规模的胜利,更是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韧性的体现。在我看来,这种“全链条制造能力”是我国应对国际局势波动、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底气,也是未来参与全球高端竞争的重要基础。
从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我国制造业正加速迈向中高端。2020—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年均7.9%和8.7%的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升至34.6%和16.3%。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标志着我国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领先,彰显传统优势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达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绿色制造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过去五年间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当前,5G基站总数达459.8万个,5G应用已在矿山、港口、工厂等多个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推动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入生产流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已超1亿台(套),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强大支撑。此外,全国已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从点状探索走向系统推广。我认为,这不仅是技术升级的成果,更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一步——数字化、智能化正在重塑中国制造的底层逻辑。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