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目标2027年规上企业研发强度达3.4%,彰显科技创新决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谭镕)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浙江省加快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行动方案(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浙江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根据文件目标,到2027年,浙江将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并全面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设立率和研发活动覆盖率,以此带动全省研发产业整体跃升。展望2030年,该比例将进一步突破3.5%,同时确保新产品产值率与营业收入利润率维持在合理水平,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坚实支撑。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五大重点任务,涵盖“三化”工程、“扩容”工程、“扩面”工程、“攀升”工程以及“强基”工程,系统构建了未来五年浙江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不仅注重研发数据的增长,更强调创新生态的系统性优化。从孵化机制到政策激励,从金融支持到成果转化,浙江正试图打造一个全链条、全周期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这种顶层设计的完整性,反映出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规律理解的深化,也体现了从“政策输血”向“机制造血”的转变趋势。
其中,“三化”工程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总部化”。这意味着浙江不仅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更要提升其质量能级。通过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新模式,完善“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浙江正在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到2030年,每年新增3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目标,显示出政府在源头培育上的坚定决心。届时,每万家规上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2300家,占比达55%,这一指标若能实现,将显著增强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推动企业研发活动“扩面”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比例要超过50%。这一目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当前,许多企业仍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断层。为此,浙江强调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强化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并将出台新一轮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三首”产品支持政策。这不仅是对企业的直接扶持,更是通过公共采购引导市场预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随着政策落地,更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创新案例将在浙江涌现。
研发投入“攀升”工程则聚焦财税激励与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浙江明确要求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并鼓励各地提供事前鉴定服务,帮助企业更高效享受政策红利。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将研发费用情况作为企业要素配置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土地、能源、排放等资源将向高研发投入企业倾斜。这是一种典型的“精准滴灌”式政策设计,有助于打破“平均主义”资源配置惯性,真正让创新者得实惠。到2027年,省属重点制造与创新类企业研发强度超过4.2%的目标,也彰显了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创新要素供给“强基”方面,浙江着力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知识产权质押的中长期研发贷款,推动“投贷保”联动机制建设,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关键举措。数据显示,到2027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将突破3.6万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极大考验。我认为,仅靠银行信贷仍显不足,未来还需进一步打通资本市场通道,推动更多“耐心资本”进入早期研发阶段。唯有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