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27日 10:38消息,华熙生物回应前员工指控,称相关言论为谣言,否认欺诈发债指控。
近日,一篇署名文章《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引发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华熙生物(688363.SH)存在“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债券”等问题。该文作者李某曾是华熙生物旗下子公司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的市场部总监。此次事件让这家国内玻尿酸行业的龙头企业陷入舆论风波。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尽管相关指控尚未经过权威机构的核实,但此类公开质疑无疑会对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市场信心造成一定影响。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合规经营与透明度建设,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任何不实信息或违规行为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投资者而言,保持理性判断、关注多方信息源,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家贼”发难,华熙生物于7月26日下午发布严正声明,强烈否认相关指控,称其为“毫无道德底线的编造”,并指出相关内容“纯属捏造,恶意歪曲事实”,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性质恶劣。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明确表示将依法追究造谣者及恶意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此次事件反映出企业在面对不实信息时的坚决态度,也凸显了当前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的严重性。在信息快速扩散的背景下,企业需更加主动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共同抵制虚假信息的蔓延。
声明中,华熙生物不仅否认相关指控,还反将一军,将矛头指向举报人李某,并揭露了一起多年前的旧案:2018年,当时担任华熙昕宇市场部总监的李某,利用自己注册的第三方公司,骗取了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款项,直至券商在查阅年报时发现异常,李某的职务侵占行为才被曝光。公司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值得一提的是,华熙生物在2024年也曾遭到前员工枝繁繁的指控,称其在任职期间遭遇职场霸凌,并要求华熙生物公开道歉、澄清相关情况。对此,华熙生物回应称,该人员缺乏原则与理想,夸大事实、炒作个人影响力,且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公司已全面掌握其侵犯知识产权、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违规获取经济利益的相关证据,将坚决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市场正常秩序。
多年前旧案浮出水面:市场总监“卷款”900万
2018年,李某通过个人注册的第三方公司,骗取了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之后,券商在查阅华熙昕宇的年报时发现了这笔异常款项,李某的职务侵占行为因此被曝光。事件发生后,华熙昕宇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企业在财务管理与内部监督方面仍存在较大漏洞,尤其是对资金流向的监控不够严密。类似事件的发生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也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提出了严峻考验。加强内控机制、提升财务透明度,是防范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公安侦查期间,为减轻罪责,李某向公司写下了道歉信。”华熙生物在声明中指出。据华熙公开的道歉信,李某在信中表示:保证追回公司已支付的900万元资金,并将其归还到公司指定账户,保证不让公司产生任何损失。
“同时我愿意主动对本次我自己犯下的错误行为对公司进行经济赔偿150万元,并在2018年9月20日前支付,这是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惩罚,也是我向公司的忏悔。”李某在上述《道歉信》中表示。华熙生物表示,公司坚持依法办事,对其提出的除退还900万元侵占款外额外给予赔偿的要求不予置理。
华熙生物称:针对上述情况,我司郑重声明:相关言论纯属毫无职业道德的虚假信息,涉嫌构成诽谤犯罪,我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将依法追究造谣者及恶意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创始人“铁腕”反腐,管理层大换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来,华熙生物针对管理层变革的动作不少。
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指出,由于企业过去管理较为宽松,导致内部问题频发。今年公司决定采取严厉措施,对历史遗留问题绝不姑息。所有涉及贪腐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主动交代问题并提交辞呈。若逾期未主动说明情况,将直接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不再进行内部处置。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刮骨疗毒”的做法反映出公司高层对腐败问题的零容忍态度,也显示出改革的决心。然而,如何在执行过程中确保程序公正、避免冤假错案,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对于员工而言,这一举措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但也可能成为重塑企业风气的重要契机。在当前2025年7月的背景下,这样的表态不仅体现了企业治理的现代化趋势,也为其他组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管理思路。
对此,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南都湾财社记者回应表示:“从严治理组织是华熙生物董事会的一贯要求,近期更是被董事长反复提及,从严治理组织包括对生命科学的长期信仰、对专业的追求和坚持,以及清廉高效的组织人才建设。”
华熙生物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现状和评估,我们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赵总对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并不满意,因此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相信,在一位始终追求卓越的创始人的引领下,公司才能持续进行自我更新与优化。”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企业高层对于当前的发展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明确表达了对现有成果的不满足。这种态度往往能够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创始人对现状的不满并非消极情绪,而是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与创新。
在总裁办公会上,赵燕表示:“全球生命科学在未来10年将在AI的推动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消费品业务的获客方式和消费者的决策链路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谁不顺应这一趋势,建立组织、培养人才,还停留在只看眼前利益、搞小团体、耍小聪明搞内耗,谁就该退出管理层。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建,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我认为,这段话反映出企业领导者对技术变革的敏锐判断和对组织变革的坚定决心。面对AI带来的行业颠覆,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构建适应未来的能力体系,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同时,赵燕强调“组织”与“人才”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当前部分企业在管理上的深层次问题。真正的领导者应当以长远眼光看待企业发展,而非局限于短期利益。这种态度虽显强硬,但正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随后不久,华熙生物近日发布公告,宣布三位高管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公司表示,此次调整是基于管理变革的需要,为优化管理架构并适应战略发展的要求,对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进行了相应调整,同时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已聘任新的高管人员。记者注意到,此次离任的高管中,有多位在华熙系工作超过20年的资深员工,他们的离开引发外界对管理层变动背后动因的关注。 此次高管变动反映出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组织结构和人才布局的持续优化。对于长期在企业中深耕的“老将”而言,职务调整可能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或新的挑战。而对企业整体而言,这或许是一次为未来增长蓄力的重要举措。
我是一名创业者,从零开始一步步打拼到现在,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些权力,能够制造一些混乱,让业绩出现波动,我会真的在意。赵燕强调道。
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华熙生物的业绩再次出现明显下滑。近日,公司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4亿元,同比下降72.2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下降79.36%。这表明,华熙生物2024年的盈利水平甚至低于多年前的水平。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均超过2亿元。
不过,在公司董事长赵燕看来,当前华熙生物所面临的并非业绩下滑带来的危机。赵燕在最近的会议上指出,公司尚未摆脱困境,这种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财务表现,而在于现有组织内部的熵增速度远超时代发展的节奏,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整顿的关键时刻。 我认为,赵燕的表态反映出企业高层对组织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更为深层次的关注。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单纯依靠业绩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否“安全”已显得不够全面。真正考验企业的,是如何在快速变化中保持组织的活力与效率。此次提出的“熵增”概念,实际上是对组织管理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也预示着接下来可能迎来一场系统性的改革。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