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田硕果盈枝,长三角示范区加速启新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
经济脉动嘉兴9月13日电 九月的清晨,站在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边远眺,两岸绿树成荫,货船缓缓驶过水面。河畔,象征着“长三角原点”的方厅水院敞开大门,热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13日,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浙江省嘉善县方厅水院长三角馆召开。自2019年正式揭牌以来,示范区始终承担着重要的战略任务,以勇于探索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步伐。
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已走过五年多时间,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与项目建设双轮并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顾军在会上表示,目前已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7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充分体现了示范区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不仅展现了示范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积极探索,也反映出制度创新在破解深层次矛盾、提升治理效能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示范区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制度创新成果显著,改革授权不断释放动能。随着“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全面构建,生态环境标准、监测与执法“三统一”制度持续深化,省级人才计划跨域申报、金融16条、知识产权16条、数字经济20条等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制度创新在示范区中取得实效。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这些制度和政策的落地不仅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体现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决心。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通过制度整合与政策协同,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这种以制度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通过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创新机制,示范区逐步建立起从实践中总结制度、再以制度推动实践的良性循环。 我认为,这种机制的探索体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思路。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样的制度创新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实践与制度的相互促进,示范区正在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的脉搏强劲跃动。2019年至2024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2025年上半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68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3%,三地增速均位列所在市第1。
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发展速度不断刷新。跨省域“四合院”方厅水院建成投用,元荡23公里岸线贯通及功能提升工程全面完成,“轨道上的示范区”正在加速形成……通过两轮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180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共同勾勒出示范区融合发展新图景。
绿水青山间,创新动能蓬勃涌动。青浦西岑科创中心、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组成的“三片”功能布局初具雏形,正逐步成长为示范区的“科创绿核”。
截至目前,示范区已集聚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50家、上市公司82家,2024年示范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2%,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一体化发展的温度,正实实在在地惠及百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2019年至2024年间,示范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5%,达到70920元。8条跨省公交线路累计运送乘客超过445万人次,跨省办理事项超过300项,共有56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1014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医保结算,中高职衔接教育累计跨省招生培养了826人。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示范区将继续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持续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完善现代化产业布局,加快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培育跃升。
据介绍,接下来,示范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完善跨区域制度体系和改革授权机制,不断提升制度“含金量”与系统集成能力。同步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三新两高一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跨省域高新区建设,加快数据中心集群、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区域创新活力。
在功能培育与国家战略协同推进方面,示范区将加快实施“一厅三片”、水乡客厅以及环淀山湖世界级湖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进程,推动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落地实施。
同时,持续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强化重大项目的统一规划和政策联动,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