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09日 12:41消息,从学霸到社交达人,看优等生如何突破自我,实现人生逆袭蜕变。
近日,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热烈的国际关注中落下帷幕。会上,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遗产申报方面的持续努力,更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高度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会对中国多项遗产地保护状况的审议结果也令人振奋,彰显了我国在世界遗产治理中的成熟与担当。
世界遗产并非孤立存在的文化符号,而是历史、生态、社会与人类活动交织而成的“生命体”。其保护工作涉及规划、建设、环境、旅游、社区发展等多个维度,必须依靠系统性、协同性的治理机制。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逐步建立起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机制,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网络。这种综合治理能力,正是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西夏陵申遗成功,不只是一个项目“过审”,更是对中国整体遗产治理模式的国际背书。
本次大会上,我国提交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澳门历史城区以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四项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报告均顺利通过审议。这背后,是我国近年来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保护实践。以澳门历史城区为例,其依托专项管理计划,构建起“山—海—城”一体化的景观保护体系,有效平衡了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而丝绸之路沿线则严格执行遗产影响评估制度,确保新建基础设施不会对遗产价值造成侵蚀。这些做法不仅具有示范意义,也为全球线性遗产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在本届大会中不仅作为“答卷人”,更主动承担起“组织者”和“议题引领者”的角色。会议期间,中国主办了多场聚焦全球遗产挑战的边会,涵盖考古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自然与文化融合等前沿议题。特别是在“考古遗产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上,中外专家围绕遗址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保护前提下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化、生活化与可持续利用,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些边会吸引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墨西哥以及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机构的数十位国际专家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代表分享了审慎发掘的理念,强调“不为发掘而发掘”;墨西哥专家则介绍了基于原始材料的保护技术,引发广泛讨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世界遗产预评估培训班”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特别提及,成为中外合作的典范。这说明,中国不仅在输出经验,更在构建平台、设置议程,推动全球遗产话语体系的多元发展。
从被动接受规则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从单一申遗到引领议题,中国在世界遗产舞台上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努力追赶标准的“优等生”,如今我们正成为推动对话、激发共鸣的“协作者”。世界遗产大会上的议题——如文化如何服务生活、遗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正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通过实践探索与平台搭建,正在将这些问题从“技术难题”转化为“文明对话”的契机。这不仅是软实力的体现,更是一种负责任大国的文化担当。
西夏陵的入选,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但比“第60项”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逐渐建立起的系统治理能力、国际协作机制以及在全球遗产话语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未来,如何让更多遗产“活”在当下,如何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仍需持续探索。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遗产事业贡献智慧与温度。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