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09日 10:53消息,新华时评强调财政支出应精准高效,该省一分不少,该花一文不差,确保每笔资金用在刀刃上。
新华社8月8日发表评论文章《过紧日子要防止执行走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章指出,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自施行以来,进一步强化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约束,推动作风建设持续深化。然而,在落实过程中,一些误解和执行偏差也逐渐显现,亟需引起重视。
文章强调,当前部分舆论将“过紧日子”与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改善群众生活、刺激消费等目标对立起来,这种看法值得警惕。事实上,过紧日子绝不是“一刀切”地压缩所有支出,更不是降低公共服务水平或牺牲基层正常运转的借口。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倾向,甚至将本应由上级承担的支出责任转嫁给基层单位或社会主体,这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也容易挫伤基层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的修订是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体现了党中央对反浪费工作的高度重视。制度的完善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漏洞和新问题作出的系统性回应。从一餐饭、一杯酒的细节规范,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的财政浪费追责,都体现出制度设计的严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不仅是对“公款姓公”原则的重申,更是对人民信任的庄严回应。
笔者认为,过紧日子的本质是治理能力的体现,考验的是各级党政机关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节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压缩不是终点,而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真正的“紧”,应紧在非必要、非刚性、非急需的支出上,而不是紧在民生保障、基层运转和干部合理待遇上。若把“过紧日子”异化为推卸责任、削减基本投入的工具,那就完全背离了政策本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根本目的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不能丢。但必须明确,这种节约从来不是对群众生活的紧缩,更不是对经济活力的压制。相反,通过压缩行政开支,可以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从而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内需释放。
现实中,个别地方出现以“过紧日子”为名,摊派费用、拖欠基层经费、延迟发放补贴等现象,这是典型的执行走样,必须坚决纠正。《条例》已明确禁止向下级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转嫁费用,任何变相摊派行为都应被追责。财政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花钱问效、无效问责”的原则,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综上所述,过紧日子是一场涉及理念、制度与执行的深刻变革。它既是一道“紧箍咒”,约束奢侈浪费行为,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治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坚持精准施策、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减”与“增”的平衡——减的是虚耗,增的是效能;减的是浪费,增的是民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