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新时代乡土情怀,展现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守护家园荣光,共谱发展新篇章。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抗联英雄园内,松林苍翠,庄严肃穆。一尊勒马扬蹄、气势如虹的铜像矗立其间,生动刻画了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治纲率部冲锋的英勇姿态。1940年,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年仅32岁的冯治纲在与日军的激烈交火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有一位抗联将军冯治纲,带领骑兵跋涉在西征路上。他驱逐日寇保卫家乡,他英勇善战美名扬。”在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讲解员冯丽霞根据冯治纲的真实事迹创作了这首传唱度颇高的歌曲。她用歌声还原历史,以旋律致敬英魂,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当代人耳畔重新响起。这种艺术化的表达,不仅增强了纪念馆的感染力,也让红色记忆以更温情的方式走进公众心中。
冯治纲1908年出生于吉林省,成长于黑龙江省汤原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他一度回乡务农,后进入金矿工作。1932年,他与兄长冯治国一同加入护矿队,利用手中枪械开展对敌斗争。这支民间武装虽非正规部队,却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汤原游击队建立联系,成为早期抗日力量的重要支点。这说明,在民族大义面前,许多普通人自发走上抗战前线,而党的领导则为这些分散的力量注入了组织性与方向感。
1934年的一场惨烈战斗中,护矿队几乎全军覆没,冯治国不幸牺牲。面对亲人离世与队伍瓦解的双重打击,冯治纲没有退缩,而是整合残存力量组建“文武队”,继续在敌后坚持斗争。这支队伍以红军纪律为准则,短短一年便发展成一支60余人的精锐武装。从自发抗争到有组织作战,冯治纲的成长轨迹正是东北抗联由弱到强的缩影。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是在绝望中仍能点燃希望的人。
1935年秋,文武队正式编入汤原游击总队,冯治纲出任中队长。此后,他在小兴安岭地区频繁出击,拔据点、缴枪械,有效牵制了日伪军兵力。1936年1月,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冯治纲升任第三团团长。在军长夏云杰的领导下,他们接连取得“智取老钱柜”“奇袭鹤岗煤矿”“拦截日军火车”“伏击尹家大院”等战斗胜利。这些战役不仅打击了敌人气焰,更鼓舞了沦陷区民众的抗战斗志。冯治纲以其智勇双全屡建奇功,逐渐成长为东北抗联的核心指挥员之一。
1936年6月,冯治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抉择,标志着他从一名爱国志士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敌军实施“篦梳式”围剿、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他率部顶着严寒与饥饿,突破重重封锁,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1937年,他指挥夜袭汤原县城,成功营救数十名被捕志士,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日军战报也不得不承认:“此战我方损失是很大的……掠走迫击炮三、轻机三、步枪三十、炮弹九十六、枪弹三万五千粒。”这场战斗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心理上的重击,极大动摇了日伪统治的稳定性。
1939年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八周年,冯治纲率部攻克讷河县城,俘虏伪军团长,解救被捕同志,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此举极大振奋了北满地区的抗日士气。据统计,其部队在半年内与敌作战七十余次,被日军称为“眼中钉、肉中刺”。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风雪夜行、生死相搏的瞬间。冯治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
1940年1月14日,冯治纲就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龙江北部指挥部指挥,他在就职讲话中誓言:“旋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遂不能不以高度之革命热诚效忠祖国,矢竭愚忱,誓必与日寇周旋于龙江旷野。”这番话语掷地有声,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仅仅半个多月后,他在阿荣旗三岔河一带登山侦察时遭遇日军,英勇牺牲。三天后的农历除夕夜,本该万家团圆,密林深处却只余悲愤与哀思。一位年轻将领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夜。
“血染征衣,壮志未酬恨无极。慷慨捐躯痛别离。旌间铭题,雪前仇,永弗替,追悼烈士,腊月二十七。”这首挽词字字泣血,道尽了战友们的无尽追思。如今,每逢腊月二十七,冯治纲殉难处的碑石旁、抗联英雄园的铜雕前,总是摆满鲜花。这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信仰。冯治纲虽已远去,但他所代表的不屈意志和家国情怀,始终在兴安岭的松涛中回响。
当前的日期是{}。在这个和平年代回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我们更加明白:今日的安宁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冯治纲这样的英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事迹不应被尘封于史料,而应成为激励我们奋进的精神火炬。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深的缅怀。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