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22日 14:00消息,深圳科技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海洋金融发展迅猛,成为经济新亮点。
2025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召开2025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通报深圳地区金融运行的相关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1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6000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8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3500亿元。
从结构上看,深圳已形成科技和普惠贷款余额均超过2万亿元的信贷格局,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贷款余额也分别达到1万亿元,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据深圳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深圳海洋金融相关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截至6月末,绿色港口和航道、绿色船舶制造、绿色渔业等领域的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4%。这一数据反映出深圳在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方面持续加码,金融机构对环保型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加深,海洋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4只,超200亿元
2025年6月,深圳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85%,较去年同期下降0.5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反映出深圳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保持在低位运行。
5月份,人民银行出台实施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多项政策在深圳落地见效。从资金规模来看,深圳人行落实降准政策,向辖内释放资金614亿元,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价格层面,引导金融机构将政策利率下调的成效传导至存贷款两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助力银行净息差保持稳定。 此次政策的落地,体现了央行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考量。降准释放的资金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增强市场信心。而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则有助于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结构看,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中,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方面,清单内已有超过1850家科技企业、89个项目获得贷款超过41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方面,深圳25家银行已实现政策支持行业领域的贷款全覆盖;深圳地方法人银行在支农支小再贷款方面的应用也显著增长。 从当前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再贷款工具在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持续优化,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服务消费与养老领域的贷款覆盖全面,体现了政策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而地方法人银行在支农支小方面的表现,进一步彰显了金融资源下沉的成效。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政策落地的广度和深度,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5年7月15日,立讯精密、中兴通讯、比亚迪等科技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共9家单位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14只科技创新债券,累计融资规模达到207.5亿元,有效运用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其中,立讯精密、深投控属全国“首批发行”,东方富海“首批注册”和“首批发行”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同时落地“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中信证券作为首批证券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获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实现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三类主体“全覆盖”。
科技、普惠贷款余额均达“2万亿”
从结构上看,深圳市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普惠小微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目前,科技类贷款余额达到2.1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绿色产业贷款余额为1.3万亿元,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贷款余额同样为1.3万亿元。上述各类贷款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水平。
深圳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共有102家企业签约“腾飞贷”,获得36亿元融资支持。同时,“科技初创通”项目帮助3761家企业成功获得48.4亿元贷款。此外,9家科技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累计融资规模达207.5亿元。另外,“种子基金种子贷”支持体系已助力153家早期科技企业获得1.3亿元贷款。
深圳人行联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气候投融资和近零碳排放试点开展融资对接工作,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87.5亿元,带动实现碳减排395万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地方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积极探索,也展现了推动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通过政策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深圳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国有大行等,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和装备等加大信贷支持,推出“蓝海惠贷”“养殖贷”等海洋金融产品。截至6月末,绿色港口和航道、绿色船舶制造、绿色渔业等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4%。
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个体通”“小微通”“深质贷”等产品,已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过11万户,发放贷款金额突破33亿元。同时,深圳积极推进“跨越贷”试点,并结合“创新积分制”、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以及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等措施,形成政策合力。首批筛选出的1000家“无贷户”中,已有25家企业成功获得贷款,总额超过7000万元。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到4.26万亿元,较年初新增849.75亿元。 从数据来看,深圳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也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政策组合拳的推出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效率,仍是普惠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
数字金融方面。数字人民币试点在深推进,已累计开立数币钱包近3000万个,累计签约预付式经营机构3800家、管理预付资金近31亿元。前海落地首笔“大宗商品交易+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业务。地方征信平台推出50余款征信产品,数据赋能促成企业获得融资5744亿元。
2025年上半年,深圳在跨境金融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到27632.8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货物贸易方面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5512.8亿元,同比增长12.5%。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深圳新增了815户跨境人民币一般货物贸易“首办户”,相关收付金额达44.3亿元。这反映出深圳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优化跨境贸易结算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从数据来看,深圳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上的持续增长,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人民币结算方式的认可度提升,也显示出深圳作为全国金融开放前沿阵地的活力。特别是在“首办户”数量增加的背后,是更多中小企业开始尝试并接受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这对于降低汇率风险、提升结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优化和市场环境改善,深圳在跨境金融领域的引领作用有望持续增强。
目前,深圳推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辖区已有超过1700家企业参与试点,业务规模突破1700亿美元;在提升贸易新业态便利化水平方面,已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出口提供收汇服务,累计服务企业达23.7万家,业务规模达570.9亿美元;同时支持银行依据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外汇业务,累计服务商户1.4万家,业务规模13.3亿美元,位居全国前列;此外,支持外贸新业态使用跨境人民币进行结算,累计结算金额达到1.3万亿元。
此外,自“跨境理财通”2.0政策实施以来,深圳银行新增个人投资者约3万名,累计跨境收支金额达472亿元,占整个大湾区跨境收支总量的近五成。
韩国、美国、新加坡位列入境消费前三客源国
今年6月,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据介绍,深圳人行牵头成立了深圳市金融支持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专班。“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新发放贷款金额103.78亿元;“创业担保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为近8000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发放贷款余额超290亿元。
为优化外籍人员在华支付环境,深圳率先推出微信支付“来华零钱包”,目前已有超过百名用户体验使用;香港八达通、中银香港钱包等14家境外支付工具已可直接在深圳市内扫码消费;同时,微信支付优化了绑定境外银行卡的流程,已有近200万名外籍用户完成外卡绑定并使用微信支付。
据深圳人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微信支付的外卡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5倍,显示出跨境支付需求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港人代理见证开户业务办理银行已扩展至8家,目前港人在深圳共开立内地银行账户超过321万户,其中通过代理见证方式开户的超过41万户,累计交易金额接近361亿元,占整个大湾区交易量的九成左右。 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尤其是香港居民在内地的金融参与度显著提升。随着政策支持与服务便利性的增强,更多港人选择在内地开设账户并进行日常消费与投资,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这也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风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境金融需求。
2025年1至6月,外籍人员在深圳市的非现金支付交易达到8587.54万笔,金额为118.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35%。从消费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商超购物和餐饮美食领域。韩国、美国、新加坡是深圳入境消费市场的前三大客源国,合计贡献了近三成的消费额。值得注意的是,老挝和蒙古游客在深消费增长迅猛,消费额同比分别激增150倍和23倍,显示出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从数据看,深圳作为国际化都市,对外籍人员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尤其是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不仅反映出深圳营商环境的优化,也说明城市在服务国际游客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而老挝、蒙古等国游客的爆发式增长,则可能与政策便利、旅游推广等因素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