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同意中国神船合并,公司即将起航,开启新篇章。
“中国神船”即将起航。
7月18日晚间,中国船舶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相关事项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注册。这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操作正式进入最终阶段。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后,存续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成为资产规模、营收规模以及手持船舶订单数均位居全球前列的世界最大造船上市公司。此次合并不仅标志着中国造船行业在整合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新公司有望在技术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上实现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均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中国船舶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8.25%至119.49%,中国重工则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1.73%至238.08%。有分析认为,合并后中国船舶的新接订单结构将持续优化,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公司的经营表现和盈利能力将不断增强。
证监会批复:同意
7月18日晚间,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事项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根据批复内容,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将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吸收合并须严格按照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的申请文件执行,批复有效期为12个月。 此次合并标志着中国船舶行业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吸收合并,有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同时,这也反映出国家在推动国企改革、打造世界级造船企业方面的持续努力。未来,合并后的实体或将在中国乃至全球船舶制造领域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业绩猛增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均实现显著增长,显示出企业在业绩层面的强劲表现。这一增长态势反映出相关企业在经营效率、市场拓展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尤为难得,也体现了我国造船行业整体实力的稳步提升。
中国船舶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在28亿元至31亿元之间,同比增长98.25%至119.49%。公司指出,本期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上涨,同时建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推动营业毛利显著提升。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一增长态势反映出国内造船业在市场回暖和成本优化方面的积极成效。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航运需求持续上升,船舶订单量增加,为相关企业带来良好收益。此外,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上的努力,也进一步提升了盈利水平。这种业绩表现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重工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5亿元至1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81.73%至238.08%。对于业绩预增原因,中国重工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交付的民船产品数量大幅增加,营业收入相应增长,经营业绩同比明显提升。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合计达43亿元至49亿元之间,同比增长约121%至152%。
有分析指出,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业绩预期向好的主要原因包括民船订单数量和价格同步上涨,同时两家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精益管理提升了运营效率,缩短了建造周期,提高了交付能力。此外,钢材价格回落以及集中采购策略有效降低了成本,订单结构持续向高附加值船型倾斜,LNG船、超大型油轮(VLCC)等占比不断上升,绿色船舶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产品溢价。
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船舶制造的长逻辑是“中国船舶制造产业链+绿色更新大周期”加上“潜在重组方案”可能提供的短期弹性。中国船舶作为中船集团旗下船舶总装上市平台,在本轮船舶产业链周期上行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优质资产,并且随着高价值订单的持续交付,公司业绩正在持续改善。
华西证券指出,中国在全球新一轮船舶制造周期中获得了显著收益,各项数据显示,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中国船厂凭借成本优势、产业链的稳定性、技术进步以及庞大的产能,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自2021年起,订单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船舶的交付显著提升了造船企业的利润率。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中国船厂的优势依然明显,仍将持续受到外资船东的青睐。展望未来,中国造船市场预计将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东吴证券发布研报指出,中国船舶预计2025年上半年业绩将增长98%至119%,在手订单的兑现情况超出市场预期。公司资产整合工作持续进行,预计内部效率提升将带来利润释放的弹性空间。存量环保更新的中长期逻辑依然成立,船舶制造行业的上行周期仍将持续。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