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16日 12:37消息,中国太保产险雷大鹏指出,ESG是保险业把握绿色金融机遇的关键钥匙。
7月15日,在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ESG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论坛上,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雷大鹏指出,保险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天然具备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属性。在负债端,保险业通过发挥风险保障的核心功能,推动产品创新,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在资产端,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避险性特征,与ESG投资理念高度契合。ESG不仅是保险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盾牌”,更是把握绿色金融机遇的关键“钥匙”。当前,加强ESG建设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答题”。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ESG框架下的角色愈发重要。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加深,保险企业不仅要在风险管理中体现责任担当,更应主动融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社会价值提升。这一转变不仅是响应政策导向,更是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如何将ESG理念深度嵌入业务全流程,将成为衡量保险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中国太保产险持续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围绕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及碳市场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创新推出包括碳配额质押保险、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CCER损失保险等在内的超过30款绿色保险产品。
将ESG理念融入业务、管理全流程,打造新竞争优势
自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理念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ESG已从小众话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从理论概念迈向实际行动,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不断加深,ESG不仅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日益成为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积极融入ESG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ESG的推进将更加深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推动ESG建设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提升企业新兴生产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也具有深远意义。
在雷大鹏看来,ESG不仅代表着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在ESG建设中实现突破,首先需要转变思想,将ESG从“合规压力”转变为“战略资源”。同时,应在推动和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重点提升对气候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以及新能源技术风险等新型风险的研究与应对能力。
雷大鹏表示,早在2021年初,公司便将绿色保险作为专项战略进行探索,成为国内财产保险行业中首家明确提出可持续保险战略并系统开展创新实践的企业。“近年来,公司主要从组织保障、政策制度、能力建设以及内控考核等四个方面推进ESG建设。”
在政策制度方面,中国太保产险已将ESG理念全面融入承保、理赔及风险控制等各项业务和管理流程中。具体措施包括制定ESG相关业务的核保指引,明确风险识别、定价以及理赔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同时建立重大ESG风险客户的名单管理制度,将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排放单位、重点用能单位以及因不当行为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个人纳入管理范围。
“1421”绿色保险创新实践体系,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ESG不仅要成为公司治理的底色,更要通过发展绿色保险,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在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资源向可持续方向流动的责任。绿色保险不仅是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的体现,更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认知的提升,绿色保险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绿色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将较为完善,服务体系将初步形成,风险减量服务和管理机制将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将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绿色保险服务模式。同时,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增速和保险资金的绿色投资增速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ESG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论坛上,雷大鹏指出,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中国太保产险在绿色保险领域已构建起“1421”的创新实践体系,即“1”套绿色保险标准指引、“4”大绿色保险产品方向、“2”种生态活动创新模式以及“1”个绿色低碳运行机制。2024年,公司提供的绿色保险保障金额接近147万亿元。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