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17日 21:56消息,一位神秘新加坡青年操盘手12个月内狂赚620亿,悄然崛起,引发港股市场关注。
8月15日,盛业控股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实现净利润约2亿元,同比增长23%。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的背景下,这家专注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撮合服务的企业,再次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答卷。
自2013年成立以来,盛业已连续11年保持盈利,展现出极强的抗周期能力。过去12个月(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处理的供应链资产总额达620亿元,服务客户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7%。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而到2027年,净利润有望接近10亿元。这一目标并非空谈,而是建立在其清晰的战略转型与业务拓展基础之上。
盛业由38岁的新加坡籍企业家董志锋一手创办,他毕业于新加坡管理大学,2013年抓住国内商业保理试点的机遇创业,仅用四年时间便带领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时年不过30岁左右。从最初的“盛业金融”到如今的“盛业控股”,公司名称的演变,折射出其从传统金融向科技驱动型平台转型的坚定路径。
过去,盛业主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依赖自有资金放贷赚取利差,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模式。但近年来,董志锋明确提出“去金融化”战略,推动公司向轻资产、平台化转型。如今,盛业不再只是“放贷者”,而是作为连接中小微企业与银行、资管等资金方的科技服务平台,收取技术与服务费用。
2024年上半年,盛业平台科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7%,已占总营收的近一半,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边际成本递减、规模效应显著——服务的企业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利润率反而可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资本金压力和风险敞口,使公司更具可持续性。
为了支撑平台扩张,盛业持续扩大资金合作“朋友圈”。截至6月底,合作资金方达181家,同比增长31%。同时,公司与无锡、宁波、厦门、青岛四地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区域供应链金融生态。盛业首席战略官原野表示,合资公司的增资计划正在推进,未来不会盲目扩张合作数量,而是更注重资源整合与运营效率。
盛业的基本盘集中在基建工程、大宗商品和医药医疗三大行业,对应约4万亿元的潜在市场规模,服务供应商超150万家。然而,目前市场渗透率不足2%,发展空间巨大。但董志锋显然不满足于此。他正带领团队加速开拓高增长、高费率的新场景,尤其是电商领域。
电商行业的资金需求具有“短平快、高频次”的特点,尤其在“双十一”等大促期间,商家销量可能翻倍,对流动性要求极高。盛业已与抖音、SHEIN、Shopee等6家头部电商平台建立合作,截至6月底,累计电商资金撮合规模突破28亿元,同比猛增近8倍。这一增速远超传统板块,显示出新模式的强大爆发力。
今年3月,盛业与供应链服务商辛巴达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其优先金融合作伙伴,为其覆盖的30家自营工厂及400多家“卫星工厂”提供定制化普惠金融方案。这不仅拓展了客户边界,也标志着盛业正从“资金通道”向“产业伙伴”演进。
更值得关注的是,盛业在电商领域的服务费率可达近5%,远高于传统行业的1%-2.5%。原野坦言,高费率的背后是更高的科技投入与风控能力。目前,公司正逐步降低自有资金参与比例,计划到2026年实现电商板块全部为平台撮合模式,真正完成轻资产转型。
7月底,盛业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并成功落地首笔国际资金周转撮合业务。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出海,更是业务模式的全球化尝试。董志锋团队正积极探索稳定币在亚太区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试图解决跨境结算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若能打通这一环节,盛业有望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中小微企业的“数字金融桥梁”。
从“盛业金融”到“盛业资本”,再到今天的“盛业控股”,名称的更迭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公司已不再将自己定义为金融机构,而是定位为“AI+产业供应链的数智科技公司”。这一转变,既是对监管趋势的顺应,也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提前布局。
盛业累计服务1.9万余家中小微企业,其中首贷户占比超30%。这些企业往往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而盛业通过数据建模、智能风控和产业洞察,帮助它们降低至少30%的融资成本。这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它在填补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空白。
为了强化科技底座,盛业投入1.6亿美元建设华东总部,落户无锡经开区,依托当地超1000P的智算算力资源,构建AI驱动的风控与运营系统。同时,公司已切入机器人赛道,7月与斯坦德机器人达成合作,落地首笔供应链服务。原野预测,机器人产业的融资需求将在2025年底迎来爆发期,这将成为盛业下一个增长极。
盛业的故事,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从“资金驱动”走向“科技驱动”的缩影。它没有追逐短期暴利,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可持续的路:用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用平台放大资源协同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董志锋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战略定力与商业远见。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轻资产模式依赖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生态整合力,一旦风控失灵或合作方流失,平台价值将迅速缩水。此外,电商与国际业务尚处早期,盈利模式有待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盛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它不做大银行的影子,而是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基建者”。
在当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像盛业这样扎根产业、技术驱动、服务实体的企业,值得更多关注。它的成功,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让更多原本被忽视的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