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22日 12:35消息,中国创新药出海价格低至一折,青苗贱卖现象引发行业关注与讨论。
定价之痛
在大量创新药企“卖青苗”的现象背后,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是,仅靠中国市场难以收回研发成本。业内普遍反映:“如果创新得不到回报,就很难有人坚持做创新。”这一问题的一个显性表现,就是国产创新药在国内外市场的定价差距过大。
以君实生物240mg特瑞普利单抗为例,该产品在美国的售价为8892美元/瓶,按汇率换算后,约为国内医保价格的33倍;亿帆医药的F-627在美国定价是国内定价的14倍;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中美单位价差更是达到24倍。总体来看,国产创新药在中美两国之间的价格差异普遍在十几倍至三十几倍之间。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产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明显高于国内,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场定位、销售渠道、研发成本以及政策支持等。尽管国产药品在质量与疗效上已逐步获得认可,但其国际定价策略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平衡企业利益与患者可及性。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上持续探索。
相比之下,进口创新药在中美之间的价格差异相对较小。例如,默沙东的K药和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在美国的售价大约是中国的两倍,而ADC“神药”Enhertu在美国的年治疗费用约为中国的2.3倍。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去年指出,我国创新药的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版图中的较低水平,谈判价格比最低国际参考价的中位数还要低约39%。这导致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但创新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份额仅为3%,与我国作为创新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匹配。
“不能让创新药的价格变得像白菜一样低廉,否则没有人再愿意投入研发创新药物了。商业和市场经济需要有规则,便宜的东西往往质量不高,真正好的东西自然价格不菲。”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金春林指出,部分国内自主研发的药物在国内外市场存在10至20倍的价格差异,一些药品在国内的定价偏低,导致药企难以仅依靠国内市场收回研发成本,不得不转向海外市场。然而,即便出海也面临诸多挑战。 我认为,这种价格差异反映出国内药品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长期来看,若不能建立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定价体系,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也可能影响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同时,药企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壁垒,也需要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与引导。
周立运指出,由于中国人均医疗卫生开支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药在国内的定价普遍较低。这种定价机制不仅压缩了国内市场的利润空间,也削弱了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在我看来,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医疗体系在资源配置和支付能力上的结构性问题。尽管低价有助于扩大药品可及性,但长期来看,若无法建立与研发成本相匹配的定价机制,将不利于本土药企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如何在保障患者权益与激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政策制定者需要重点考量的方向。
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吴晓滨也表示,相比被批量生产出来的仿制药,创新药前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如果只考虑生产成本,创新药企业将永远得不到成长。目前单独靠国家医保基金难以支持创新药研发,当下需要进一步拓展商保等多元化的支付手段。
入院之难
如果说,定价低主要影响的是创新药企业的盈利空间,而入院难的问题则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存续与发展。 在我看来,药品要真正惠及患者,不仅需要具备临床价值,更需要打通进入医院的通道。当前,许多创新药因价格较高或缺乏临床证据,难以进入医院目录,这不仅削弱了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动力,也限制了患者获得最新治疗的机会。因此,如何平衡医保支付能力与企业创新激励,推动药品合理准入,是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国内,新药进医院需要遵循《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由医院药事委员会建立药品遴选制度,审核临床科室申请的新购入药品、调整药品品种或者供应企业等事宜;药品的采购供应由药学部门统一负责,涉及医院里从院长到药房等诸多环节的把关。
在创新药企业看来,新药进入医院被形象地称为要“闯七关”,包括临床科室主任、药剂科主任、院长或分管药事的副院长、药事委员会、临床医生、药房或信息科、财务科。由于新药进院难度大,导致创新药企业不得不面对漫长的市场准入过程。
据周立运透露,美国一款新药上市后半年的销售额便可达到1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新药从上市到销售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往往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这种显著的时间差异,直接拉大了创新药企业在不同市场的商业回报差距。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种销售速度的悬殊反映出中国药品审批、市场准入以及医保覆盖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尽管近年来国家在推动医药创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整体上,新药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加快新药进入临床和市场的节奏,提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敖虎山表示,当前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设备进入医院面临多重机制障碍,导致医药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乏力。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也表示,国内创新药存在医院准入门槛高、覆盖率低等瓶颈,致使创新药收益增长缓慢,制约了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目前,创新药物在医药市场的整体占比还偏低,我国传统的“重住院、轻门诊”医保模式制约了创新药的临床使用。
破解之道
无论是定价低还是入院难,当前创新药企业面临的核心痛点,就是缺乏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建立“内循环”。而在面向全球市场时,鉴于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的渠道和品牌优势,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天然占据弱势地位,难以掌控定价权。
“单靠海外市场,想把产业建起来是不可能的。”迪哲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张小林表示,从战略角度出发,没有哪个国家有很强的医药行业,却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 在当前全球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本土市场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一个国家若缺乏稳定的内需市场,即便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或技术优势,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张小林的观点揭示了医药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实——自主创新与市场培育必须并行推进,只有依托本土市场的规模效应和政策支持,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体系。
好在,这一痛点已经在最新的政策中得到关切。
6月3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5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业内称之为“16条”。其中,“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的确立是最大亮点之一。
“商保创新药目录是构建多层次用药保障体系的重要开端。”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示,该目录将清晰界定基本医保的保障范围,为那些超出基本医保支付能力的高价值创新药物开辟新的支付路径。医保部门还将对目录内的药品提供“除外支持”,即不纳入基本医保个人自付比例考核、不列入集中采购可替代药品监测范围,相关病例也不纳入按病种付费的考核范围。
针对创新药入院难的问题,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指出,当前首要任务是推动创新药尽快进入医疗机构。根据“16条”政策要求,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或“品规数量限制”为由影响创新药的配备,尤其是纳入医保和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品种,可以突破“一品两规”的限制。政策还鼓励医疗机构及时召开药事会,结合临床实际和患者需求,优化药品配备结构。 从政策导向来看,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创新药的可及性正在被高度重视。过去,由于医院在药品选择上受到多种指标的制约,导致一些疗效显著但价格较高的创新药难以进入临床。如今,通过制度调整,为创新药打开入院通道提供了制度保障。不过,政策落地仍需各方协同努力,比如医院内部流程的优化、医生对新药的认知提升以及患者对创新药的接受度等,都是影响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患者受益于医药创新成果。
“商保创新药目录如同一股源头活水,为国产创新药的市场需求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华南一家创新药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拓宽了创新药的销售渠道,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随着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的覆盖不断加深,未来国产创新药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对企业的持续研发和产品布局也将形成有力支撑。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到1620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约710亿元,占比约43.8%;个人现金支付约786亿元,占比约48.5%;商业健康险支付约124亿元,占比仅为7.7%。从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医保在创新药支付中占据较大比例,但个人自费仍为主要负担来源,反映出当前创新药在可及性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与此同时,商业健康险的支付比例偏低,也表明其在覆盖创新药方面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如何进一步优化支付结构,提升患者用药可及性,仍是行业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徐敬惠指出,商业保险将在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他预测,到2035年,商业保险的支付比例有望达到44%,届时个人自费部分将显著减少,同时也能有效减轻基本医保的负担。
不仅如此,“16条”还着眼于提升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提出多项举措,包括搭建平台,积极促进国产药品、医用耗材进入东盟国家等海外市场;支持鼓励商业保险扩大对创新药的投资规模,培育支持创新药的耐心资本;国家医保局还准备借鉴国际做法,按照企业自愿原则,执行谈判价格保密机制,在价格方面为创新药“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持。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