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海直2吨级eVTOL全球首飞成功,首次实现海洋石油平台起降,开启低空经济新篇章。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张兴旺)日前,我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大型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在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任务中,成功将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从深圳陆地起降点运抵距离海岸线150公里的中国海油惠州19-3海上石油平台。整个跨海域飞行历时58分钟,标志着全球首次2吨级eVTOL完成海洋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任务,正式宣告我国在海陆低空物流应用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此次任务由中信海直、中国海油与峰飞航空三方协同推进,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产业协作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作为国内通用航空领域的领军企业,中信海直充分发挥其在海上飞行保障方面的丰富经验,联合能源企业与航空科技公司,探索出一条“需求牵引、技术支撑、运营保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这一合作模式为未来低空经济在高难度、高风险场景下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这是大型eVTOL在“低空+物流”场景中的关键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此次飞行起降点位于深圳龙岗区的中信金沙湾,往返总航程超过300公里,穿越复杂海洋气象环境,成功实现精准投送。这不仅刷新了我国低空飞行器在远距离、跨海、载重运输方面的纪录,也拓展了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从城市空中交通延伸至海上能源补给链,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作业现场”的跨越。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任务并非孤立的技术演示,而是一次高度定制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落地。中信海直与中国海油基于平台实际作业需求,共同选定惠州19-3平台为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中信海直不仅协调人员调度与地面保障团队部署,还提前完成平台落地区域改造与充电设施适配,确保物资装卸与能源补给无缝衔接。这种以用户场景为导向的深度协同,正是推动新兴航空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核心动力。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安全始终被置于首位。中信海直依托其40余年服务海上石油平台的成熟运营体系,为本次飞行提供了全流程护航。起飞阶段,通过整合中信集团内部资源,将大型停车场改造为符合安全标准的临时起降点,兼顾了便捷性与合规性;飞行阶段,则利用已验证数十万小时的海上航线网络,为eVTOL规划出避开复杂气象区和空中障碍物的最优航路。这套久经考验的飞行管理体系,极大提升了新型航空器在真实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信海直与峰飞航空联手构建了国内首个针对eVTOL的双重监控体系,并依托国内首个数智化塔台实现“双保险”监控。从试飞到正式执行,专业团队全程跟进,将传统通航的安全标准深度融入电动航空器的运行细节之中。这种“传统经验+数字赋能”的融合模式,为未来低空空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这次飞行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一次生态闭环的实践探索。东北证券研报认为,低空经济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与“新产品加速商业化”的双轮驱动期,潜力巨大。赛迪顾问预测,到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而此次任务的成功,正是这一宏大趋势下的具体缩影——它展示了eVTOL如何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创造价值,也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的低空发展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个人认为,这次飞行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物资运输。它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现实,从示范走向实用。尤其是在海上能源、应急救援、偏远地区补给等传统交通难以覆盖的领域,eVTOL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中信海直作为传统通航企业,主动拥抱变革,以开放姿态链接科技企业与能源客户,体现出龙头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电池技术、飞控系统、空域管理系统的持续进步,类似“凯瑞鸥”这样的电动航空器将在更多场景中投入使用。而此次任务积累的经验,也将为后续直升机与新型航空器混合运行、低空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奠定基础。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今天的这一飞,或许正是开启新时代的起点。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