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7月26日 10:20消息,36款智能车智驾测试全军覆没,车企紧急回应,智能驾驶安全再引热议。
近日,一档名为《懂车智炼场》的辅助驾驶测试节目引发广泛关注。该节目由懂车帝推出,覆盖20多个品牌共36款市场上热门畅销、辅助驾驶功能较为完备的车型,包括问界、智界、小米、小鹏、蔚来、比亚迪、理想、阿维塔、特斯拉等主流品牌。测试模拟了城区与高速环境下15类高危事故场景,涵盖夜间施工路段避让、紧急车道车辆识别等5项核心科目,旨在揭示当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工况下的表现边界。
测试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完美通过所有项目。这一结果迅速在社交媒体和行业圈层引发热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测试并非官方认证或行业标准评测,而是以科普形式呈现辅助驾驶技术的现实局限性。尽管如此,其直观的对比方式和高还原度的危险场景设计,仍为公众理解“智驾”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面对测试结果,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微博回应称,马斯克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目标:开发出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辅助驾驶系统。她强调:“我们不关注排名,因为任何测试、排名都是相对的、短暂的,但对安全的要求却没有上限。”这番表态体现出特斯拉在技术路线上的长期主义立场,也反映出头部企业在面对第三方评测时的应对策略——淡化短期成绩,聚焦长期愿景。
与此同时,据潮新闻报道,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于7月25日通过社交媒体转发了《懂车智炼场》的相关视频,并配文指出:“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此言再次将智能驾驶本土化数据合规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自动驾驶算法的优化高度依赖真实道路数据的积累,而数据跨境限制确实对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化迭代构成挑战。马斯克的发言既是对技术能力的自信展示,也是一种政策层面的间接呼吁。
其他车企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鸿蒙智行、AITO汽车、智界汽车在其官方微博统一发布声明:“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这种集体沉默值得玩味——一方面可能是出于避免卷入舆论漩涡的公关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辅助驾驶技术普遍存在“难以满分”的共性难题,公开回应可能反而暴露短板。
相比之下,岚图汽车CBO、销售公司总经理邵明峰的回应更具建设性。他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懂车帝的封闭高速测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行业在极端场景下仍存在技术共性瓶颈,尤其是高速避险能力和感知系统对非标障碍物(如锥桶、临时施工牌、倒地护栏)的识别能力亟待提升。这一观点切中要害:当前多数辅助驾驶系统依赖标准化道路环境建模,在面对中国复杂多变的实际路况时,系统鲁棒性明显不足。
事实上,正如《每日经济新闻》所报道,懂车帝相关工作人员在7月25日明确表示,此次节目定位为辅助驾驶科普内容,核心目的是提醒公众正确认识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边界,增强安全驾驶意识,并未进行任何官方排名。这也回应了部分舆论对“测试是否公平”的质疑。毕竟,真实道路环境千变万化,一次封闭场地测试无法全面反映系统全场景能力,但其警示意义不容忽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众认知与技术现实之间的落差。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宣称“智驾”的车辆,实际都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交通安全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鲁光泉明确指出:国内尚无经过认证的L3级智能驾驶产品。这意味着驾驶人必须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不离眼、不离手”。一旦发生事故,除非能证明是产品缺陷所致,否则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7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十四五”规划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强调:当前我国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所谓“智驾”系统均不具备真正的“自动驾驶”功能,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若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脱手脱眼”,如低头看手机甚至睡觉,不仅面临严重安全风险,一旦出事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三重后果。这一表态极具分量,是对盲目信任技术、滥用辅助功能行为的严厉警示。
从专业角度看,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教授王振华的观点尤为中肯: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价值需综合考量多维度表现,“单次测试的高分不意味着全面可靠”。当前行业亟需的不仅是算法迭代和技术升级,更是对用户的系统性教育。许多消费者误将L2当作“自动驾驶”,在高速上长时间放手、分心,这种认知偏差正在成为新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懂车智炼场》虽然只是一档科普性质的测试节目,但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智能驾驶发展的现实图景:技术在进步,但远未成熟;宣传在升温,但法规和认知尚未同步。车企不应只比拼“高速NOA”“城市领航”等营销话术,更应坦诚告知用户系统的局限性。而监管部门也应加快制定统一的测试标准与责任认定机制,避免技术跑在规则前面。毕竟,安全不是排行榜上的数字,而是每一条真实道路上的生命底线。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