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10月21日 17:52消息,广东推模型券助力智能制造,企业购买工业模型可享补贴,推动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将通过推动工业模型创新发展、强化数据与算力支撑、打造高价值工业智能体等系列举措,全面加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广东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智能制造升级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根据方案内容,广东将以“百行千模”为牵引,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支持工业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培育具备跨模态数据处理能力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并研制一批面向质量检测、工艺优化、设备运维等具体场景的专用小模型。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政府将择优给予资金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转型路径和政策红利。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鼓励各地市设立“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这相当于为中小企业铺设了一条低成本获取AI能力的通道,有望破解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想用不敢用、敢用不会用”的困境。可以预见,“模型券”将成为继“上云上平台”之后又一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广东还将依托专业机构建立工业模型评测体系,对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及场景适配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此举意义重大——在当前大模型应用快速扩张但标准缺失的背景下,构建科学、权威的评测机制是保障技术落地实效、防止“AI泡沫”的关键防线。只有经过真实产线验证的模型,才能真正成为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引擎。
在数据与算力支撑方面,方案强调要加强工业数据开发利用,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和工业知识语料库,并推进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笔者认为,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燃料”,其质量直接决定模型效果。过去许多AI项目“雷声大、雨点小”,根源就在于缺乏结构化、标注清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此次广东明确将数据集纳入重点项目支持范围,体现了从“重算法轻数据”向“数据先行”的理性回归。
更进一步,广东将支持企业利用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等智算资源,结合“算力券”“训力券”降低使用成本,并推动边缘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终端感知”的多层级算力协同。这种“云-边-端”一体化布局,正是未来智能制造系统的典型架构。尤其是在实时性要求高的质检、预测性维护等场景中,边缘智能的价值不可替代。
方案还提出要打造高价值工业智能体,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智能体创新中心,培育具备规划决策、长期记忆、任务执行能力的自主智能系统。如果说大模型是“大脑”,那么工业智能体就是能动手、会思考的“数字工人”。当AI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主动调用工具、制定计划、完成复杂任务时,真正的“无人化车间”才可能成为现实。
从产业应用角度看,广东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遴选发布省级融合应用标杆,并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推动从单机装备到制造车间的全面智能化升级。这一策略既树立了示范效应,又兼顾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引导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案高度重视产业链协同改造,提出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支持平台企业为上下游提供精准AI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智能化不再局限于龙头企业,而是通过平台赋能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跃迁。这对于广东庞大的中小企业生态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此外,方案在财税金融、人才培育、信息安全等方面也作出了系统部署。例如提出打造“粤智贷”融资品牌、塑造“粤工AI学校”培训品牌、建设省级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等,充分体现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总体来看,《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不是一份简单的技术推广文件,而是一套涵盖技术供给、应用场景、支撑体系、要素保障的完整行动蓝图。它既回应了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为人工智能如何真正“落地工厂、产生价值”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路径”。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变革。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此次率先出台专项政策,彰显了其抢占智能制造制高点的战略决心。未来三年,随着各项任务逐步落地,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智能、高效、韧性的“广东制造”新图景加速浮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