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10月21日 17:50消息,苹果市值飙升万亿,iPhone 17引爆产业链新机遇,果链企业迎风暴级增长。
今日A股市场迎来全面上涨行情,三大指数集体走强,市场情绪显著回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成功收复3900点整数关口,涨幅达1.36%;深证成指表现更为强劲,上涨2.06%;创业板指领涨主要股指,涨幅高达3.02%。两市成交额接近1.9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量逾千亿元,显示出资金积极入场的迹象。从行业表现来看,市场呈现普涨格局,采掘、工程机械、电子元件、船舶制造、房地产开发、消费电子、非金属材料及贸易等行业涨幅居前。仅煤炭、燃气和贵金属板块逆势回调。个股层面,超4600只股票上涨,近百只个股涨停,市场赚钱效应明显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市场活跃的背后,科技消费领域的重磅消息也为市场注入了信心。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iPhone 17系列在中美市场的初期销售表现远超预期。数据显示,在上市后的前十天内,该系列产品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4%,其中在中国市场,iPhone 17标准版的销量几乎是前代产品的两倍;在整个中美市场范围内,该机型整体销量增幅达到31%。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苹果产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强大吸引力,也说明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与此同时,来自Deepwater的另一份报告指出,iPhone 17开启了苹果自2020年以来最强劲的销售周期,部分型号的交付等待时间比去年同期延长了13%,进一步印证了市场需求的强劲。
受此利好消息提振,美东时间周一,苹果公司股价大幅上涨近4%,盘中创下历史新高,市值一度超越微软,成为仅次于英伟达的全球第二大市值美国企业。这一变化不仅是对iPhone 17销售成绩的直接回应,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苹果未来增长潜力的高度认可。在我看来,此次销售热潮不仅仅是硬件升级带来的短期刺激,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苹果在用户体验、品牌忠诚度以及软硬件生态整合方面的长期积累。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能够实现销量逆势增长,足见其产品力与品牌护城河之深厚。
国内多家券商也纷纷发声,看好苹果产业链(即“果链”)未来的持续表现。招商证券认为,苹果正进入为期三年的硬件创新加速周期,叠加其在端侧AI软件与生态系统上的布局,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新一轮成长拐点,建议投资者关注估值仍处低位的果链企业。天风证券则强调,iPhone 17系列作为旗舰产品,带动了芯片、散热模组、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全面升级,有望推动整个供应链业绩超预期。这表明,随着苹果产品技术复杂度提升,产业链企业的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
招银国际分析指出,iPhone 17的热销已成定局,而展望未来,苹果计划于2026年推出首款大折叠屏手机,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增长引擎。此外,多款搭载高通与联发科技先进芯片的旗舰机型陆续发布,或将加快智能手机向高端化演进的步伐,并有效缩短用户换机周期,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这一趋势不仅利好苹果自身,也将为上下游供应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华福证券进一步指出,尽管全球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但中国果链企业在精密制造、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苹果对供应商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而国内一批龙头企业已在多年合作中建立起稳固地位。未来,随着苹果加大对柔性自动化、3D打印等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投入,相关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服务商有望迎来新一轮订单增长。同时,苹果若加速推进折叠屏、智能眼镜等新产品线,也将带动产线建设与技术改造需求上升。
财信证券则从AI技术角度切入,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智能手机产业格局。据Canalys预测,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表现亮眼,AI手机市场份额将从2024年的16%迅速攀升至2028年的54%。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营销概念,而是真正成为驱动消费升级的关键因素。为了延续用户的换机动能,厂商必须在产品创新与差异化上下功夫——无论是本地化大模型部署、实时语音翻译,还是智能影像处理,都将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苹果凭借其强大的软硬件协同能力,在这场AI竞赛中显然占据了有利位置。
银河证券认为,2026年可能成为折叠屏手机市场复苏的关键一年。一旦苹果正式入局,凭借其品牌号召力和系统优化能力,极有可能重新定义这一品类的用户体验标准。届时,无论是在软件交互逻辑还是硬件结构设计上,都有望带来突破性创新,从而激活沉寂已久的折叠屏市场。此外,今年即将推出的新型可穿戴设备,如AR智能眼镜,也被视为潜在的增长突破口。虽然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但长远来看,这些产品或将开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新篇章。
综合来看,当前资本市场与消费电子行业的联动效应正在显现。A股市场的强势反弹与苹果新品热销形成共振,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复苏与科技创新双重逻辑的信心回归。然而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市场热情背后仍存波动风险,尤其是外部环境变化、汇率波动及技术迭代节奏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后续走势。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追逐热点的同时,更需理性评估基本面与估值匹配度,避免盲目追高。毕竟,真正的价值终究要靠持续的盈利能力来支撑,而非一时的情绪推动。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