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17日 20:36消息,多空博弈Robotaxi:木头姐建仓,机构观点分歧加剧。
今年以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近期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逐渐增多。 在技术不断突破的背景下,Robotaxi被视为未来出行的重要方向,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和行业影响力备受资本青睐。然而,安全性、法规完善度以及公众接受度等问题,仍是制约其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因素。尽管目前尚未出现明确的数据或政策节点,但行业的谨慎态度表明,真正实现全面商业化仍需时间。
近日,“木头姐”Cathie Wood旗下的ARK基金以大约1290万美元购入小马智行(NASDAQ:PONY)股票,这是“木头姐”的主要基金首次投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据悉,“木头姐”被华尔街誉为“女版巴菲特”,其投资风格偏向高成长性、高风险领域,并倾向于长期持有。
另一家中国Robotaxi领域的领先企业文远知行(NASDAQ:WRD)在第二季度其Robotaxi业务同比激增836.7%,该公司早在今年5月就已公布Uber承诺向其追加投资1亿美元的消息。
“木头姐”最新发布的《ARK Invest Big Ideas 2025》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车队规模可能达到5000万辆,行业总估值将高达34万亿美元。报告强调,“Robotaxi不仅是交通方式的变革,更是全球经济和能源结构重塑的核心驱动力”。 从当前技术发展和市场趋势来看,Robotaxi的崛起确实具有深远影响。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动车与智能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Robotaxi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将对城市规划、能源消耗、就业结构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这一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预示着未来十年将迎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
但另一方面,近期资本市场接连出现对Robotaxi及其相关企业的看空声音。巴克莱在最新报告中质疑特斯拉的Robotaxi,指出极端情况处理、本地化城市参数调整以及基础设施和政府审批等方面的障碍,可能会延缓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美国做空机构灰熊近日发布报告称,小马智行的Robotaxi取车点数量少、等待时间长,整体用户体验不佳。
唱多与唱空并存的背后,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企业及其Robotaxi业务发展关注重点的转变。
前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刘煜冬曾对第一财经表示,过去几年,机构投资者在布局自动驾驶企业时更关注技术团队和市场潜力,而今年则更重视企业自身的规模化商业落地进展,以及在新技术变革中快速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下一阶段,投资机构还将重点考察自动驾驶企业的盈利能力。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于8月14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自动驾驶投融资相较前两年已经明显回暖,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的前景是用机器代替人,比人开车更安全、更舒适,且成本更低,这些基本的假设条件没有发生改变,我仍旧看好行业发展。”
等车时长、车队规模成争议点
“前年年中到去年年中,可能是自动驾驶行业融资最为困难的阶段,从去年年中开始,行业融资情况逐渐有所回暖。”小马智行CEO彭军在今年4月谈及自动驾驶行业的融资状况时表示。他认为,今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相比前两年确实有所升温,但整个行业尚未迎来真正的爆发期。随着规模化应用的推进,未来的投融资热度预计会进一步提升。
但近期,资本市场近期接连出现针对自动驾驶公司的做空报告,引发广泛关注。从多份报告的内容来看,质疑的核心集中在Robotaxi的运营效率和规模上。例如,巴克莱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特斯拉Robotaxi初期部署规模仅约10辆,要实现大规模推广仍面临三大障碍:极端情境处理、本地化城市参数调整以及基础设施与政府审批问题,这些都可能延缓其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与此同时,美国做空机构灰熊研究也对小马智行提出批评,认为其Robotaxi取车点数量有限、等待时间较长,整体用户体验相较于行业领先者仍有差距。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规模化运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政策、基础设施和用户接受度等多重因素。短期内,这些挑战或将影响企业的市场表现和投资者信心。然而,长期来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和政策逐步完善,自动驾驶行业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近日,记者在广州体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Robotaxi服务时,遭遇了“高峰时段等车时间长达一小时、甚至无法接单”的情况。当记者询问叫车点附近运营车辆的数量时,萝卜快跑客服表示:“城市中的可用车辆并非固定不变,会根据多种因素进行动态调整。”据周边居民和商户反映,在下班高峰期,“萝卜快跑”的等车时间普遍超过40分钟。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Robotaxi在派单时长和等车时长方面仍比有人网约车更长,这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韩旭指出,当自动驾驶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城市时,需要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确保Robotaxi的车辆数量能够满足运营需求。针对高峰期叫车难的问题,韩旭表示:“如果希望将高峰期的等车时长控制在2到3分钟以内,可以通过增加运营车辆的数量来实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车辆在低谷时段会处于闲置状态,缺乏订单,企业需要在经济性和用车便利性之间做出权衡。”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Robotaxi的推广仍处于探索阶段,技术、政策、市场三者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如何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运营模式的优化,这一问题有望逐步得到缓解。
长期以来,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企业核心业务,其车队规模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加快Robotaxi运营网络的扩展、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是各家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比如:特斯拉CEO马斯克计划到2026年底,公司Robotaxi车队规模将扩张至“数百万辆”。文远知行目前已在10国30城运营自动驾驶车辆超过1300辆,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中东核心城市持续扩张Robotaxi服务,阿布扎比车队规模较2024年增长到3倍。小马智行表示,公司Robotaxi服务拥有近300辆自动驾驶车辆,预计到2025年底,车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000辆。彭军表示,预计车辆规模约5万辆可实现公司盈亏持平。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25年Q1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萝卜快跑已在15座城市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
业内有观点认为,Robotaxi车队规模与自动驾驶公司实现盈利的时间密切相关。对此,韩旭表示:“如果车辆单车毛利为正,那么盈利可能与车辆数量呈现正相关。然而,车队数量与公司的技术实力、政策支持、运营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而公司是否能够盈利,还受到单车成本、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车队规模越大,盈利时间就越快。” 在我看来,尽管扩大车队规模有助于提升整体收入,但自动驾驶行业的盈利模式远比想象中复杂。技术成熟度、政策环境、运营效率以及成本控制才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单纯追求车辆数量,而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长期发展受限。因此,企业在布局Robotaxi时,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构建,而非仅依赖规模扩张。
市场关切盈利时间表
无论是发布做多报告还是做空报告,自动驾驶公司当前的亏损状况与盈利预期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小马智行今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1.54亿元,净利润亏损约3.82亿元,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7.8%;文远知行今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60.8%,调整后净亏损为3.01亿元,Robotaxi业务收入为4590万元,同比激增836.7%,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36.1%。
此外,2025年第一季度,萝卜快跑提供的自动驾驶订单超过140万单,同比增长75%。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累计为公众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已突破1100万单。Waymo目前每周已提供25万次无人驾驶付费乘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5000万英里,服务范围覆盖多座城市。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自动驾驶公司仍处于尚未盈利的阶段,但作为其核心业务之一的Robotaxi,营收正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订单量和行驶里程的持续攀升,反映出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接受度的提升,也表明相关企业在技术落地和商业化探索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过,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服务规模、优化成本结构,仍是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软硬件成本的持续下降,正成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例如,文远知行推出的基于NVIDIA DRIVE AGX Thor芯片的3.0平台,使自动驾驶系统成本降低了50%,并已应用在最新一代Robotaxi GXR上。小马智行在其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方案中,Robotaxi车型的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相比前代下降了70%。而百度Apollo第六代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整车成本相较第五代直接下降60%,单车采购价已降至20.46万元。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商业落地的可行性,也为未来更广泛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成本降低意味着更多企业可以进入这一领域,也意味着消费者或企业用户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先进的自动驾驶服务。这一趋势值得持续关注,它或将重塑整个出行行业的格局。
在盈利时间方面,不同企业给出的节点存在差异。彭军预测,小马智行将在2028年左右实现盈亏平衡。萝卜快跑则认为,随着服务范围和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公司有望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阶段。而文远知行的韩旭表示,目前尚未设定明确的盈利时间节点,但对未来的规模化盈利持积极态度。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自动驾驶企业正逐步迈向商业化落地,但具体节奏仍受技术、政策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2025年与2028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反映出不同企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化布局。未来几年将是检验各家企业技术积累与运营能力的关键期,谁能更早实现盈利,或将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高盛在今年初的研报中表示,预计特斯拉Robotaxi业务将在2026下半年开始商业运营,并在2027年实现约1.15亿美元的收入。巴克莱在报告中写道,特斯拉预计展示的Robotaxi将在地理围栏内运行,并需透过远端操作避开高风险路段。虽然此类活动常被视为“利多”,但此次发表会的真正意义在于加强特斯拉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战略的市场叙事。
当前,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模式日益透明,并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高盛预测,传统网约车平台可能逐渐转向轻资产模式,整合第三方自动驾驶车队。例如,Uber已与文远知行、Mobileye、Waymo等18家自动驾驶企业展开合作。
行业待突破的难点仍聚焦在技术、法规等层面。根据辰韬资本、九章智驾等联合发布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目前90%的公司已投入重要资源全面拥抱端到端,大部分技术公司都表示出难以承受错过这一次技术革命的后果。自动驾驶算法和系统公司如元戎启行、商汤科技、小马智行、鉴智机器人、英伟达、地平线等也纷纷投入研发端到端,以期在这一轮新的革命性技术中占得先机。
端到端自动驾驶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明确共识,推动自动驾驶进入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高潮,并吸引大量资本的关注。然而,由于该领域仍处于探索初期,许多实际应用中的困境和痛点尚未得到解决,例如技术路线的不统一、对数据和算力的高需求、测试验证体系尚不完善,以及组织资源投入等方面的挑战。这些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所形成的新的痛点与机遇,也将成为从业者未来持续优化和迭代的重要方向。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端到端自动驾驶虽然前景广阔,但其落地过程仍需克服诸多现实障碍。技术的不确定性、成本的高昂以及标准的缺失,都是当前亟需突破的关键问题。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商用的跨越。
同时,行业内许多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下一代OneModel端到端系统。该技术方案需要在模型、数据、训练算力以及芯片层面实现更多升级,中性预计其落地时间将比模块化端到端系统晚1至2年,预计将在2026年至2027年开始搭载上车并实现量产。
展望未来,自动驾驶车辆仍在持续发展,高盛分析师团队发布的研报指出,北美地区的自动驾驶汽车已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预计到2030年,其在美国共享出行市场中将占据70亿美元的份额。在中国,高盛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区域的扩展持乐观态度。在上海,获得相关许可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可以在指定区域内向公众提供完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服务并收取费用。这将有力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因大规模部署带来的物料清单(BOM)成本下降,以及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和资产所有者之间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