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30日 12:32消息,传统计算逼近极限,经济成本达天花板,会议探讨计算与智能融合新路径。
当下,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的深度结合已成为科技变革的核心方向和重要趋势。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所采用的“复杂节点、简单互连”模式,正逐渐接近物理极限和经济成本的瓶颈,而人脑智能所呈现的“简单节点、复杂互连”结构,则为开发更高效、更智能的计算能力提供了重要启发。
8月30日,由中国工程院电子与信息学部主办,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的“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融合创新学术会议”在上海隆重开幕。本次会议以“探索计算与智能双向赋能的新模式”为主题,聚焦“介观尺度计算范式推动智能生态建设”等理念,展开了涵盖理论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方位交流与探讨。
介观尺度计算范式(介于芯片级与机架级之间的物理空间),被看作是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突破口”。这一范式通过重新构建计算资源的组织方式,将传统的“复杂节点简单互连”模式转变为“简单节点复杂互连”的变结构模式,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的算力基础。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介绍,介观尺度计算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计算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它让“简单节点”通过“复杂互连”涌现出“整体智能大于部分之和”,为人工智能从“工具赋能”向“自主智能”奠定基础。
会上,普陀区与复旦大学联合启动“大模型内生安全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旨在构建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到实验室样品、再到企业产品以及最终形成市场商品的完整转化链条。该平台将重点聚焦医保稽核、智能建造读图、智慧驾驶、网络安全保险等五个领域的大模型应用,推动前沿技术向实际商业场景落地。 这一举措体现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也为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望催生更多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
在近日的会议上,由复旦大学联合15家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的“晶圆级智能计算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该联合体将聚焦晶圆级异质集成、动态拓扑重构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上海重点产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计算产业集群。
此外,会议期间,发布了包括“晶上飞畅透明医保大模型”、大模型内生安全检测平台以及开源量子芯片自动化设计工具EDA-Q在内的多项创新成果,并推出了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融合创新的系列蓝皮书。这些成果体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和系统性布局,展示了技术融合带来的新机遇。当前,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的结合正在重塑多个行业生态,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标准化,也为产业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讨会吸引了院士、专家等400余名嘉宾参会,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出席会议。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体现了对相关议题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从嘉宾规模来看,活动的影响力和专业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各界对这一领域发展的关注与期待。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