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岭南农业,智启广东现代农业跃迁新篇章。
早稻喜获丰收,南海正式开渔,荔枝、龙眼、黄皮等岭南特色水果陆续上市,南粤大地正悄然拉开一年一度的秋收大幕。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不同,如今的广东农田里,AI育种、无人农场、智能养殖、数字化海洋牧场等新场景正加速落地,农业正从“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吃饭”跃迁。
今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粤强种芯”与“粤强农装”两大工程,以种业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并加快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与创新体系。这一政策导向,标志着广东农业已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
当前,广东正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建设“广东农业智慧大脑”,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在耕种、管理、收获、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精准化、数智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汗水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加速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跃升。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更令人瞩目的是,代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水网箱和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连续三年翻番,领先全国。这不仅体现了技术突破的成果,也反映出广东在现代渔业布局上的前瞻性和执行力。
在科技赋能的推动下,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正在南粤大地加速形成。2024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701.2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高达97.54万吨,占全国近一半,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718.25亿元,彰显了广东作为海洋大省的强大产业实力。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入“深水区”,挑战也愈发凸显:前沿科技成果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田间地头真正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如何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能级?这些问题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8月26日上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将在广州召开,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粤强种芯”和“粤强农装”工程实施进展,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把脉开方”。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装备的支撑。农机装备被誉为“国之重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粤强农装”工程正是广东在智能农机领域发力的关键抓手,旨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构建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
7月中旬,在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多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稻田中自主作业,高效完成夏粮收割任务。据预测,该农场今年水稻亩产可达600公斤。作为广东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及其团队联合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堪称智慧农业的“广东样板”。
自2019年在广州增城建成全国首个水稻无人农场以来,罗锡文团队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设30多个无人农场,总面积超1万亩,涵盖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多种作物。目前,广东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613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这一系列成果表明,广东在无人农场和智能农机应用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具备了引领示范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集聚了全国30%以上的无人机企业,培育出大疆、极飞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农业自动导航、精准施药、遥感监测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这些企业不仅服务于国内农业,更将“中国智造”推向全球市场,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出海”的重要力量。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广东“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使得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仍面临“无机可用”或“无机适用”的困境。部分作物如甘蔗、茶叶、果树等机械化程度偏低,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仍需深化。未来,如何针对小地块、复杂地形开发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农机,将是“粤强农装”工程必须攻克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批抗风浪、集约化、多功能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正拔“海”而起,推动广东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在湛江,“海威1号”“海威2号”“联塑L001号”“恒燚1号”“湛农1号”等大型深水网箱如“海上航母”般矗立海面,形成规模化养殖集群,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今年5月,珠海海洋集团建成投产国内首个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采用“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标志着广东海洋牧场建设迈入标准化、智慧化新阶段。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未来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方案”。
自2023年以来,广东聚焦“百千万工程”,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数量位居全国第三,装备技术水平持续迭代升级,“蓝色粮仓”的根基日益牢固。这不仅是渔业生产的变革,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支撑。
如果说装备是农业的“筋骨”,那么种业就是农业的“芯片”。“粤强种芯”工程正是广东抢占农业竞争制高点的核心战略。今年2月,广东省发改委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首次披露,广东已汇聚全国63个顶尖育种团队,围绕28个现代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畜禽水产和农作物育种成果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
近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章红鱼、黄唇鱼、巴浪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农作物领域,水稻育种技术持续领跑全国,形成广受关注的“粤稻现象”;瘦肉型生猪、白羽肉鸡、樱桃番茄等品种也取得重大突破,为种业自立自强提供了“广东答案”。
广东正以“粤强种芯”为牵引,构建覆盖全省的种业创新网络:广州打造“种业之都”,集聚多元创新资源;深圳聚焦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佛山深耕畜禽种源研发;湛江强化海洋良种供应保障,形成从实验室到渔场、从育种到推广的全链条体系。这种区域协同、优势互补的布局,极大提升了种业创新的整体效能。
种业振兴是产业振兴的基石。随着育种技术的突破,广东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正实现提质增效。以新兴县为例,当地已形成“1+5”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并启动“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从育种、养殖、加工到冷链配送、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升级,让“新兴土鸡”真正走向全国餐桌。这种“小品种、大产业”的发展模式,正是广东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广东还积极抢占预制菜这一新赛道。2022年,广东率先创建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布局15个省级园区,形成多点开花格局。其中,佛山南海区预制菜产业园集聚企业超1500家,配套冷库容量达7.5万立方米,鱼片、蒜香骨等单品销量全国第一,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百强基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
7月28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报告。报告明确,下一步将按照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思路,重点培育2个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以及粮食等10个千亿级、茶叶等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培育壮大1500家农业骨干企业,争创一批全国“链主”企业。
这一目标令人振奋,也极具挑战。从“大”到“强”,广东农业必须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即将到来的8月26日专题会议,或将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清晰路径与创新机制。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的加速汇聚,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而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农业本身,更将深刻影响亿万消费者的餐桌与生活。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