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金社2025年08月25日 14:57消息,揭秘电商医疗乱象:10秒开方,每张处方仅4毛,医生沦为流水线工具,处方安全何在?
8月25日消息,据第一财经《健闻咨询》报道,近年来,互联网处方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市场平均价格已稳定在每张0.4至0.6元之间。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驱动下的效率提升,更是一条高度分工、链条清晰的电子处方产业链正在悄然成型。
在这条产业链中,美团、饿了么、阿里健康等医药电商平台作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终端,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线上购药需求,普遍选择引入第三方具备互联网医院资质的开方公司提供处方服务。这种“平台+外包”的模式,虽在短期内提升了服务响应速度,但也让处方开具逐渐脱离了传统诊疗的核心逻辑。
这些外部开方公司为了支撑庞大的处方量,大量招募全职或兼职医生进行线上开方,其中兼职医生占比尤为突出。医生通过类似“滴滴接单”的灵活机制,在平台上按单作业,时间自由、操作便捷。这种模式看似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实则将严肃的诊疗行为简化为流水线式的任务分发。
在结算机制上,电商平台按每张处方向开方公司支付0.4元至0.8元不等的费用,而开方公司再以每张0.2元至0.4元的价格向医生结算报酬。报酬并非固定,而是与医生的接单量、在线时长、10秒内完成开方的“10秒开方率”等指标挂钩。这种绩效导向的激励机制,极易催生“重速度、轻质量”的操作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若将此类“补方”行为与正规的互联网问诊进行对比,差异极为显著。在百度健康、医联等平台,一次完整的线上问诊通常需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耗时较长,问诊费用普遍在数十元不等。这不仅是对医生专业判断的合理回报,更是保障诊疗质量的重要基础。
相比之下,仅需几角钱即可完成的“补方”开具,几乎无法体现任何诊疗价值。这种价格断层暴露出当前网售处方药监管中的深层矛盾:平台在追求效率与合规表象之间,选择了成本最低的路径,而牺牲的,可能是患者用药安全这一最根本的底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补方”一词在中医中本指通过补益药物调理身体虚损的治疗方式,但在当前语境下,它已被异化为一种规避监管的“补救”手段——即在患者无真实处方或病历的情况下,平台根据其自述症状事后补开处方,以满足“凭方售药”的合规要求。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违规操作,却在行业中悄然泛滥。
从宏观数据看,这一问题的规模不容小觑。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有超过35万家机构接入医保电子处方平台,累计开放处方量达6300万张。与此同时,据米内网、中康CMH等权威机构预测,2024年网络销售处方药的市场规模将在350亿元至400亿元之间,连续五年超越非处方药,稳居网售药品市场首位。
在处方药线上销售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若缺乏对处方真实性和诊疗过程的严格监管,所谓的“数字化便利”很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温床。当前的低价开方模式,表面上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实则可能是对医疗本质的严重稀释。
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医疗在提升可及性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必须警惕“效率优先”逻辑对医疗专业性的侵蚀。一张几角钱的处方,承载的不应只是交易的合规凭证,更应是医生对患者健康负责的专业判断。当开方变成“秒接单”,当诊疗沦为“KPI考核”,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技术到底是在赋能医疗,还是在解构医疗?
当前,网售处方药的市场规模仍在逐年扩张,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监管层、平台方与医疗从业者共同守住底线——处方的“价”可以低,但“值”绝不能丢。否则,便利的背后,或将付出难以挽回的公共健康代价。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